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研究

纸书售价: 25.0 纸书定价:¥25.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导论
一 研究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的重大意义
二 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的内涵
(一)方法
(二)德育方法
(三)先秦诸子德育方法
三 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的体系结构
四 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的理论特征
五 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和理论基础
一 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
(一)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形成的经济基础
(二)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形成的政治基础
(三)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形成的思想基础
二 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一)先秦诸子的天人观
(二)先秦诸子的人性论
(三)先秦诸子的发展观
第二章 先秦诸子关于教育者施教的方法思想
一 因材施教
(一)孔子的“各因其材”
(二)孟子的“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三)荀子的“莫神一好”
(四)《礼记·学记》中的“长善而救其失”
(五)墨子的“择务而从事”
(六)韩非的“因资而立功”
(七)先秦诸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二 身教示范
(一)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
(二)孟子的“教者必以正”
(三)荀子的“师以身为正仪”
(四)墨子的“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五)老、庄的“行不言之教”
(六)商鞅的“官无邪则民不敖”
(七)韩非的“不以言谈教”
(八)齐法家的“明正以治国”
(九)先秦诸子的身教示范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三 教学相长
(一)孔子的“当仁不让于师”
(二)荀子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三)《礼记·学记》中的“教学相长”
(四)后期墨家的“智多而不教,功适息”
(五)先秦诸子的教学相长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四 平等育人
(一)孔子的“有教无类”
(二)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
(三)荀子的“涂之人可以为禹”
(四)墨子的“遍从人而说之”
(五)老子的“圣人无弃人”
(六)庄子的“物无贵贱”
(七)先秦诸子的平等育人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五 情感交流
(一)孔子的“成于乐”
(二)孟子的“爱人敬人”
(三)荀子的“情者,性之质也”
(四)墨子的“兼相爱”
(五)庄子的“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六)先秦诸子的情感交流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六 循序渐进
(一)孔子的“欲速则不达”
(二)孟子的“其进锐者,其退速”
(三)《礼记·学记》中的“不陵节而施”
(四)墨子的“深其深,浅其浅”
(五)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六)先秦诸子的循序渐进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七 启示引导法
(一)孔子的“愤启悱发”
(二)孟子的“引而不发”
(三)《礼记·学记》中的“道而弗牵”
(四)墨子的“举他物而以明之”
(五)老子的“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六)齐法家的“利然后能通”
(七)先秦诸子的启示引导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八 环境陶冶
(一)孔子的“里仁为美”
(二)孟子的“居移气,养移体”
(三)荀子的“择乡就士”
(四)墨子的“染不可不慎”
(五)齐法家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六)韩非的“火形严,故人鲜灼”
(七)先秦诸子的环境陶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章 先秦诸子关于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方法思想
一 知荣明耻
(一)孔子的“行己有耻”
(二)孟子的“人不可以无耻”
(三)荀子的“耻不修”
(四)齐法家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五)先秦诸子的知荣明耻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二 自我反省
(一)孔子的“求诸己”
(二)孟子的“反省内求”
(三)荀子的“自存自省”
(四)墨子的“反之身”
(五)老子的“自知者明”
(六)商鞅的“慎己”
(七)韩非的“自见”
(八)先秦诸子的自我反省思想的比较研究
(九)先秦诸子的自我反省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三 克己慎独
(一)先秦诸子的“克己”思想
(二)儒家诸子的“慎独”思想
四 忠恕一贯
(一)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
(二)孟子的“强恕而行”
(三)荀子的“以己度者”
(四)《礼记·大学》中的“絜矩之道”
(五)儒家诸子的忠恕一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五 改过迁善
(一)孔子的“过则勿惮改”
(二)孟子的“过则改之”
(三)荀子的“自好自恶”
(四)墨子的“见善必迁”
(五)韩非的“过而不听……为人笑之始”
(六)先秦诸子的改过迁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六 防微杜渐
(一)《周易》中的“履霜,坚冰至”
(二)荀子的“慎习俗”
(三)《礼记·学记》中的“禁于未发”
(四)墨子的“谮慝之言,无入之耳”
(五)老子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六)庄子的“恶成不及改”
(七)商鞅的“见于未萌”
(八)韩非的“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
(九)齐法家的“禁微邪”、“行小礼”
(十)先秦诸子的防微杜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七 躬行践履
(一)孔子的“力行近乎仁”
(二)孟子的“强恕而行”
(三)荀子的“知之不若行之”
(四)墨子的“行为本”
(五)老子的“勤而行之”
(六)庄子的“道行之而成”
(七)商鞅的“徙木立信”
(八)韩非的“试之于事”
(九)先秦诸子的躬行践履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八 益志养气
(一)孔子的“匹夫不可夺志”
(二)孟子的“志,气之帅也”
(三)荀子的“贫穷而志广”
(四)墨子的“志不强者智不达”
(五)老子的“强行者有志”
(六)庄子的“不以物挫志”
(七)先秦诸子的益志养气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章 先秦诸子关于实施德育评估的方法思想
一 对他人的评估和自我评估相结合
(一)儒家诸子关于对他人的评估和自我评估相结合的方法思想
(二)墨子关于对他人的评估和自我评估相结合的方法思想
(三)法家诸子关于对他人的评估和自我评估相结合的方法思想
(四)道家诸子的自我评估方法思想
二 重视对“行”的考察
(一)儒家诸子对“行”的考察的重视
(二)墨子对“行”的考察的重视
(三)法家诸子对“行”的考察的重视
三 重视对行为后果的考察
(一)儒家诸子对行为后果的考察的重视
(二)墨子对行为后果的考察的重视
(三)法家诸子对行为后果的考察的重视
四 “志”与“功”相结合
(一)儒家诸子关于“志”与“功”相结合的方法思想
(二)墨家诸子关于“志”与“功”相结合的方法思想
(三)法家诸子关于“志”与“功”相结合的方法思想
五 “三表”法
六 “观察”法
(一)儒家诸子的“观察”法
(二)墨家诸子的“观察”法
(三)晚期道家诸子的“观察”法
(四)杂家诸子的“观察”法
七 重符验
(一)征验法
(二)参验法
(三)体验法
(四)实验法
第五章 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 重视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作用
(一)儒家诸子对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作用的重视
(二)墨子对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作用的重视
(三)道家诸子对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作用的重视
(四)法家诸子对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作用的重视
二 重视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动作用
(一)儒家诸子对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动作用的重视
(二)墨子对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动作用的重视
(三)道家诸子对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动作用的重视
(四)法家诸子对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动作用的重视
三 重视以理服人、以德服人
(一)重视以理服人
(二)重视以德服人
四 重视崇高德育目标的设计
(一)儒家诸子关于圣贤人格的塑造
(二)墨子关于“贤士”人格的塑造
(三)道家诸子关于“自然无为”人格的塑造
(四)韩非关于“无私心,行公义”人格的塑造
五 具有互补的特性
第六章 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的现实价值与借鉴路径
一 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的现实价值
(一)先秦诸子关于教育者施教的方法思想的现实价值
(二)先秦诸子关于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方法思想的现实价值
(三)先秦诸子关于实施德育评估的方法思想的现实价值
(四)先秦诸子所构建的优秀道德精神的现实价值
二 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的借鉴路径
(一)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的研究原则
(二)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的创造性转换
参考文献
后记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