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

纸书售价: 纸书定价:¥76.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全部显示∨

目录

导言
上篇 转型发展的宏观战略
第一章 新建本科院校的现实图景
第一节 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建本科院校兴起的背景
一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与表征
二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兴起
第二节 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内涵
一 新建本科院校的界定
二 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特征
(一)新建期:特定的发展阶段
(二)地方性:鲜明的地域特色
(三)应用型:崭新的内在特质
第三节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设置分析
一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设置进度分析
二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类结构分析
三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区域布局分析
四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设置的总体印象
第二章 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
第一节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提出
一 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主要困境
二 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关注
三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理性选择
第二节 转型发展的主要观点
一 “共性与个性”说
二 “显性与隐性”说
三 “外延与内涵”说
四 “渐进与跃进”说
五  “总体与派生”说
六  “宏观与微观”说
第三节 转型发展的关联问题
一 转型发展的主要依据
(一)基于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转型的适应性变革
(二)基于地方区域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基于高等教育区域化差异发展的需要
(四)基于学校自身条件和发展需要的综合考虑
二 转型发展的战略问题
(一)转型发展与办学理念
(二)转型发展与办学定位
(三)转型发展与战略目标
(四)转型发展与实现路径
(五)转型发展与创业文化
(六)转型发展与内涵建设
三 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
(一)坚持解放思想为先导,在转型发展中增强创新意识
(二)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在转型发展中增强危机意识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转型发展中落实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
(四)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转型发展中全面加强内涵建设
(五)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在转型发展中正确处理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中的各种关系
第三章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源动力
第一节 新大学精神:参与式建设
一 新建本科院校的历史使命
(一)肩负高等教育大众化重任,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二)依托院校自身优势,服务地方社会发展
(三)担当社会进步的先锋,引领地方文化建设
二 新建本科院校的“新大学精神”
第二节 新质量标准:社会性标准
一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
二 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变化的原因分析
三 新建本科院校的“新质量标准”
第三节 新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
一 产学研的概念界定
二 产学研的内在关系
三 新建本科院校的“新教育模式”
第四章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办学定位
第一节 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主要内容与存在问题
一 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主要内容
二 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原则分析
一 服务面向的区域性和行业性
二 办学类型的应用型
三 发展模式的校地互动性
四 办学特色要求的鲜明性
五  办学质量要求的著称性
六  办学目标定位的导向性
第三节 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院校分析
一 江苏省新建本科院校概况
二 江苏省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主要依据
三 江苏省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基本情况
四 办学定位的特性分析:基于江苏省新建本科院校调研
(一)人才培养定位的应用型
(二)服务面向定位的区域性
(三)办学特色定位的多样性
(四)发展目标定位的导向性
五  办学定位的策略选择:江苏省新建本科院校研究的启示
(一)办学定位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
(二)办学定位确定要具有适切性
(三)办学定位落实要具有动态性
(四)办学定位研究要具有院校研究的特殊性
第五章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战略目标
第一节 转型发展的阶段性任务
一 建设合格的本科院校
二 培育办学特色
三 创建品牌大学
第二节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目标趋向
一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战略目标的文本调查
二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目标趋向的特征分析
(一)追求卓越
(二)多元与趋同
三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目标多元与趋同的原因解析
(一)政策导向:目标趋同的现实根源
(二)需求与竞争:目标多元的现实根源
第三节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目标归宿
一 国际经验:欧美创业型大学的迅速崛起
二 基本共识:应用型品牌大学
第六章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实现路径
第一节 校地互动战略的背景与依据分析
一 校地互动战略的背景:国内外地方高校的实践
二 校地互动战略提出的依据分析
第二节 校地互动战略实施的目标指向
第三节 校地互动战略实施的原则与内容
一 校地互动战略实施的基本原则
二 校地互动战略实施的基本内容
三 常熟理工学院的实践探索
第四节 校地互动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
一 关于政府主导的问题
二 关于行动计划的问题
三 关于机制创新的问题
第七章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创业文化
第一节 转型发展呼唤创业文化
一 转型发展实践与创业文化建设
二 创业文化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意义
第二节 创业文化的内涵建设
一 整合的创业文化
二 创业、创新、创优
第三节 创业文化的创建途径
一 创业文化建设的三个阶段
二 把握创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
下篇 转型发展的内涵建设
第八章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人才培养
第一节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转型
一 应用型本科人才: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二 人才培养目标变化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 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原则
三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体系构建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教育体系构建
第三节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原则与思路
二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 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
四 美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第四节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一 构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原则
二 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教学质量目标系统
(二)教学资源管理系统
(三)教学过程管理系统
(四)教学质量监测、分析和改进系统
(五)管理职责系统
第九章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专业建设
第一节 专业建设之于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第二节 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
一 专业设置背后的高等教育观
二 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的原则
(一)按需设置原则
(二)效益优先原则
(三)可行性原则
(四)特色发展原则
(五)前瞻性原则
三 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的主要依据
(一)依据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专业设置
(二)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专业设置
(三)依据学校的自身优势和教学资源进行专业设置
第三节 新建本科校院的专业建设
一 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二)课程建设
(三)实验室与实践教学建设
(四)新专业建设
二 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策略选择
(一)科学制定专业建设规划
(二)确立与市场相适应的专业建设理念
(三)以专业群建设促进专业发展
(四)推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互动发展
第十章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学科建设
第一节 学科建设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意义
(一)学科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提升办学层次的需要
(二)学科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需要
(三)学科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 转型发展期学科建设的特点
一 转型发展期学科建设的基本取向
(一)目标取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发展
(二)建设思路:重点建设、特色发展、交叉补助
(三)基本途径:产学研合作
二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阶段性
(一)奠基期:学科专业一体化
(二)建设期: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三)稳固期:学科自我强化和繁殖
第三节 转型发展期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
一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意识严重缺失
(二)学科基础相对薄弱
(三)科研方向不够明确
(四)学科带头人匮乏
(五)学科基地建设滞后
(六)学术制度环境问题
二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学科体系构建
(二)学科队伍建设
(三)科学研究和基地建设
(四)学科制度与环境建设
第十一章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队伍建设
第一节 师资队伍建设之于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第二节 转型发展期的师资队伍建设
一 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分层分类推进
(二)小机关大师资
(三)高层次重实践
(四)可持续发展
二 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明确目标,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二)校地共建,推动师资队伍向“双师素质”转型发展
(三)积极引导,推动青年教师的应用型转型发展
(四)突出特色,推动新专业师资队伍的转型发展
第三节 转型发展期的管理队伍建设
一 “强有力的驾驭核心”与管理队伍建设
二 新建本科院校管理队伍的核心能力
第十二章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制度建设
第一节 转型发展期的新建本科院校制度建设
一 转型发展期新建本科院校加强制度建设的意义
二 转型发展期新建本科院校制度建设的主要问题
三 新建本科院校制度建设的目标指向——现代大学制度
第二节 高校章程:新建本科院校制度转型的重要抓手
一 制定新建本科院校章程的背景
二 制定新建本科院校章程的基本原则
三 新建本科院校章程的主要内容及其特色
(一)章程进一步明晰了高校基本管理体制
(二)章程进一步探索了校内管理模式改革
(三)章程进一步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四 按照《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推进新建本科院校章程建设
第三节 学院制:新建本科院校制度改革的切入点
一 院系设置调整:学院制推进的前提基础
二 校、院、系的权力配置:学院制改革的关键目标
三 职能转变与定位:部门推行学院制的职责
四 权力结构协调:学院内部的运行机制
五  任期目标管理的实施:学院制的运行模式
六  文件体系的构建:学院制改革的制度保障
第十三章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大学文化建设
第一节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期大学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期文化建设的一般特性
二 大学文化建设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意义
(一)转型发展与大学文化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转型发展与大学文化的战略定位
(三)新建本科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意义
第二节 国外新建本科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经验与启示
一 注重“三越精神”(卓越精神、跨越精神、超越精神)的培育
二 注重特色文化的凝练
三 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
四 注重杰出教授的文化效应
五  注重应用性学术研究与科技成果的张扬
六  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七  注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协调统一
八  注重发挥大学校长的文化建设作用
第三节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应对
一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文化建设问卷调查及其分析
二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归因
三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一般内容与路径选择
第四节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评价与评估
一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自我评价
二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社会评价
第十四章 转型发展的国际经验
第一节 特文特:我是唯一的创业型大学
一 发展初期面临的困境
二 特文特的转型发展
(一)形成强有力的行政领导核心
(二)提出和凝练创业型大学的制度理念
(三)改革预算制度,建立自由处理的筹资基地
(四)拓宽发展的外围,加强与外界的联系
(五)不断前进中的、富有活力的学术心脏地带
三 对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一)问题就是机遇的态度
(二)面向社会的价值取向
(三)自力更生的精神
第二节 沃里克:研究型大学的创业转型
一 早期的印记——60年代至80年代
(一)学术基地的定位
(二)与工商业的初步合作
二 大学转型——八九十年代
(一)创收计划
(二)管理体系
(三)多元的资助渠道
(四)学术发展
三 对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一)认清形势、勇往直前
(二)吸引人才、增加活力
(三)学术与创收相结合
第三节 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坚持有用学习
一 大学的前期历史
二 1980—1995年的转型
(一)加强的行政核心
(二)拓宽大学的外围
(三)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
(四)多元化的收入
(五)制度上的信念
三 对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一)转型初期领导核心的重要性
(二)坚持高标准、有限突破
(三)明确的制度理念
第四节 恰尔默斯技术大学:创业型自治
一 古老的历史
二 1980—1995年的转型
(一)学术心脏及其外围
(二)加强的驾驭核心
(三)“基金制”大学与“恰尔默斯精神”
三 对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一)自主权是一种挑战
(二)将毕业生变成“校友”
第五节 马凯雷雷大学:从学术低谷崛起
一 转型的背景
二 1992年开始的转型
(一)多元化的资助基地:实施可供选择的筹措资金战略
(二)扩大的发展外围:引进需求驱动的课程
(三)加强的驾驭核心:设置新的管理结构
(四)学术心脏地带的激活
(五)整合的创业文化
(六)新的问题与持续变革
三 对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一)欠发达地区大学的崛起
(二)教学服务与科技服务的关系
第十五章 转型发展的国内案例
第一节 常熟理工学院的转型发展
一 转型发展的基本进程
(一)升本前的艰辛探索
(二)升本后的转型历程
二 转型发展的内涵建设
(一)专业结构优化
(二)学科结构优化
(三)队伍结构优化
(四)培养模式优化
(五)培养环境优化
三 转型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拥有一个能够驾驭全局且坚强有力的领导团队
(二)牢牢把握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趋势
(三)合理确定转型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
(四)高度重视大学创业文化建设
第二节 合肥学院的转型发展
一 早期办学的历史印记
二 转型发展的实践探索
(一)深化教学改革:实现教育教学从专科层次向本科层次的转型
(二)强化应用能力:实现师资队伍建设从传统学术研究型向应用型的转型
(三)加强交流合作:实现国际化、开放式的办学理念转型
(四)推进校地合作:实现从单一人才培养到全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
三 转型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兼容并蓄,改革开放
(二)强调应用,服务地方
(三)地方性与国际化结合
第三节 临沂大学的转型发展
一 办学基本情况描述
二 转型发展的实践探索
三 转型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准确定位,服务地方
(二)改革体制,拓展资源
(三)善抓机遇,跨越发展
第四节 安康学院的转型发展
一 办学基本情况描述
二 转型发展的实践探索
(一)以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为契机,推动学校管理队伍思想观念的转型
(二)以学科专业建设为依托,实现学校从单科性办学向多科性办学的转型
(三)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推动学校师资队伍向适应本科教育的转型
(四)以增强科研实力和服务能力为抓手,实现学校服务的功能转型
(五)以实施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三 转型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敢为人先,勇于创新
(二)服务社会,开放办学
(三)精神引领,和谐向上
第五节 浙江树人大学的转型发展
一 办学基本情况描述
二 转型发展的实践探索
(一)转变思想,确立本科教育理念
(二)明晰目标,构建本科教学体系
(三)服务需求,深化培养模式改革
(四)强化管理,注重教学质量保障
三 转型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独具特色的董事会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
(二)贴近需求的专业建设机制
(三)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