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当前位置: 365app >

中国金融安全监测预警研究

Monitoring and early-warning research on Financial Security in China

纸书售价: 46.4 纸书定价:¥58.0 电子书售价: 23.2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主要概念辨析与界定
一 经济安全及相关概念辨析
(一)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
(二)经济安全与经济风险、经济危机、经济稳定之间的关系
二 金融安全及相关概念辨析
(一)金融安全的内涵界定
(二)金融安全与经济安全之间的关系
(三)金融安全与金融风险、金融危机、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
三 宏观、中观与微观金融安全
四 金融安全监测与预警
(一)监测与预警
(二)金融安全监测与金融安全预警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思路
二 技术路线
第四节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主要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一)专家法与调查研究法相结合
(二)定性分析与定量实证相结合
(三)比较分析与归纳综合相结合
(四)静态分析与动态研究相结合
第二章 金融安全问题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金融危机理论
一 矛盾本质论
二 债务危机论
三 预期危机论
四 内外均衡冲突论
五 周期性危机论
第二节 金融安全监测预警理论与方法
一 金融风险度量理论方法
(一)β方差度量法
(二) VaR风险价值度量法
(三) CVAR条件风险价值度量法
(四) Copula函数理论方法
二 金融危机预警理论模型
(一) KLR信号分析模型
(二) FR概率模型
(三) STV横截面回归模型
(四)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五) CBR模型
(六)动态信息融合模型
三 金融危机预测方法
第三节 金融安全理论分析
一 金融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二 金融安全的内涵
三 金融安全的表现形式
(一)从时间维度,可分为短期金融安全、中期金融安全和长期金融安全
(二)从空间维度,可分为国家金融安全、省/州域金融安全、市级金融安全等
(三)从逻辑层次上,可分为宏观金融安全、中观金融安全和微观金融安全
(四)从内在问题上,可分为利率安全问题、汇率安全问题、金融机构安全问题、金融体制安全问题等
四 金融安全监测与预警
五 金融安全监管理论框架
(一)为什么要进行金融安全监管
(二)什么是金融安全监管
(三)金融安全监管的主要原则
(四)金融安全监管的主要内容
(五)金融安全监管的SLSS四维框架设计
第三章 中国金融安全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我国金融安全现状分析
一 金融经济风险分析
(一) GDP总量与增长速度
(二)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三)国内通货膨胀率
(四)金融相关率与国民储蓄率
二 金融市场风险分析
(一)银行、证券、保险市场结构
(二)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
(三)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
(四)上证综合股价指数走势
三 银行机构风险分析
(一)银行业内部市场结构
(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
(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
(四)商业银行流动性比率
(五)商业银行盈利性能力
四 对外债务风险分析
(一)外汇储备总量及增长趋势
(二)中长期外债偿还风险
(三)短期外债偿还风险
第二节 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外源性风险影响因素
(一)对外债务偿还问题
(二)外资银行类金融机构大举进入
(三)国际短期游资的冲击
(四)国际信用评级及对国内市场的渗透
二 内源性风险影响因素
(一)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与经济运行态势
(二)国内金融机构自身风险防范能力
(三)金融体制建设程度
(四)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
(五)国家内债规模与偿债能力
(六)政治与社会安全程度
第四章 国家总体金融安全监测动态分析
第一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 监测指标选取研究
(一)国外对于国家金融安全监测指标选择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金融安全监测指标体系的研究
二 监测指标权重设定研究
(一)纯主观赋权法
(二)纯客观赋权法
(三)主观与客观结合赋权法
三 监测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一)线性综合加权法
(二)主成分分析法
(三)多目标综合评判法
第二节 国家总体金融安全监测指标体系
一 监测指标体系构建标准
(一)科学系统性
(二)代表独立性
(三)动态开放性
(四)可操作性
二 监测指标选取依据与指标逻辑结构体系
(一)金融安全条件
(二)金融安全能力
三 监测指标警限区间确定
四 监测指标权重确定
(一)基于AHP法确定的指标权重
(二)基于熵值法确定的指标权重
(三)通过熵值法对AHP法确定的权重进行修正
第三节 中国金融安全度动态监测分析(1992—2011年)
一 监测方法与过程解释
(一)监测模型方法
(二)指标数据来源说明
(三)金融安全等级划分与安全等级评定
二 国家金融安全常规监测动态分析
(一)国家金融安全综合得分计算
(二)动态评价与原因解读(1992—2011年)
(三)我国金融安全条件与金融安全能力影响成因分析与灰色关联性检验
(四)金融安全指数演进路径动态分解与计量拟合
三 国家金融安全突发监测评估分析
(一)突发性指标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二)突发性金融安全监测指标评估系统
第五章 国家总体金融安全预警动态分析
第一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 预警指标选取研究
(一)国外关于金融安全预警指标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关于金融安全预警指标的相关研究
二 预警模型与方法研究
(一)国外关于金融安全的预警评价方法
(二)国内关于金融危机预警的评价方法
第二节 国家总体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
一 预警指标体系构建标准
(一)相关性
(二)显著性
(三)可操作性
二 预警指标选取依据与指标逻辑结构体系
三 预警指标警限区间确定
四 预警指标权重确定
(一)基于AHP法确定的指标权重
(二)基于熵值法确定的指标权重
(三)通过熵值法对AHP法确定的权重进行修正
五 警限区间与警度安全等级划分
第三节 中国金融安全警度计算与动态预警分析
一 警度计算与预警方法
(一)警度计算方法
(二)预警方法
二 中国金融安全警度计算与警情对比分析(1992—2011年)
(一)先导性领域警度警情分析
(二)免疫性领域警度警情分析
(三)总体金融安全警度警情分析
三 中国金融安全预警与监测动态关联性分析
(一)金融安全预警与监测结果的差异性原因分析
(二)金融安全监测与预警的因果关系检验(1992—2011年)
(三)长期协整与短期波动关系分析
四 中国金融安全动态预警分析
(一)年度预警(2012、2013)
(二)区间预警(分高、中、低三种情况)
第六章 国家区域金融安全监测动态分析
第一节 国家区域金融安全监测研究综述
第二节 国家金融安全监测指标区域分解
一 指标分解过程说明
(一)安全条件指标
(二)安全能力指标(11个)
二 区域金融安全测度方法解释
(一)指标分解计算方法
(二)各省对我国金融安全条件的影响度计算
(三)各省在某年对我国金融安全能力的影响度计算
(四)各省在某年对中国金融安全的总体影响度计算
第三节 金融安全区域的选取标准
一 全国前20%的省(市)区
二 东部、中部、西部与东北地区划分
三 六大战略区划分
第四节 中国区域金融安全监测值计算与动态分析
一 前20%的省(市)区分析
(一)金融安全条件分析
(二)金融安全能力分析
(三)金融安全度分析
二 东部、中部、西部与东北地区分析
(一)金融安全条件分析
(二)金融安全能力分析
(三)金融安全度分析
三 六大战略区分析
(一)金融安全条件分析
(二)金融安全能力分析
(三)金融安全度分析
四 对研究结果的定性补充说明
第七章 国际金融风险监管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际金融风险监管成功经验借鉴
一 良好的金融体制设计是根本保证
(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二)审慎监管制度
(三)最后贷款人制度
二 完善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是基本条件
三 强大的信用评级国际话语权是重要的外部支撑
四 全球配置金融资源、分散风险的国际化战略
第二节 金融危机爆发国监管失效教训
一 虚拟经济发展要以实体经济为支撑
(一)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投资应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需要
(二)引导外资流入实体部门
(三)建立与本国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产业结构
二 坚持资本账户稳步有序开放
三 本币汇率既要相对稳定,又要有一定的弹性
四 完善金融监管法规,增强金融产品透明度
五 加强国际监管协调与合作
第八章 中国金融安全监管对策建议
第一节 总体金融安全的SLSS监管框架
一 构建新型国家金融安全监管体制
(一)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
(二)完善监管体制
(三)完善最后贷款人制度
(四)建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
二 健全完善国家金融安全监管法律法规
三 培育民族信用评级机构
四 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第二节 关键领域金融安全监管对策
一 保持国家实体经济平稳持续发展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二)管理好通胀预期,防止高通胀风险
(三)实现国际收支平衡,防范国际收支风险
(四)扩大社会就业、缩小贫富差距,防止社会风险
二 平衡金融业发展格局,分散银行风险
(一)大力发展证券业与保险基金业
(二)大力拓宽融资渠道,提高社会直接融资比重
(三)改革国内银行机构垄断食利模式,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 保持外汇外债总量与短期外债适度增长
(一)控制外汇储备规模,保持M2的合理增速
(二)控制短期外债增长规模,防止短期偿债压力风险增大
(三)做好外汇储备保值增值,避免重大投资损失与美元贬值风险
四 合理引导国际资本流入,防止泡沫风险
(一)资本账户坚持稳步有序开放
(二)合理引导外资流向实体产业部门
第三节 重点区域金融安全监管对策
一 发挥东部对全国安全能力支撑和带动作用
(一)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避免贸易下滑
(二)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中长期国际金融经济竞争力
(三)加快地区金融中心建设,发挥资源集聚效应
(四)积极引进外资金融机构,促进地区成长
二 中西部加快经济建设以增强中长期安全能力
(一)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分散全国贸易沿海集中风险
(二)中西部地区应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增强自身经济的能力
(三)以城市群与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增强地区经济金融资源集聚水平
(四)扩大就业,缩小贫富差距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