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言诠与意趣:佛教义学研究

纸书售价: 48.0 纸书定价:¥48.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上篇 唯识明义论
第一章 有为依唯识学与无为依唯识学
第一节 唯识学二分的安立:历史性与逻辑性
一 从佛教思想史的角度看
二 从理论的内在逻辑看
第二节 唯识学二分的特质:一致性与差别性
第三节 唯识学二分在佛教意识形态上的关系:疏离与紧张
第二章 法相分学与唯识分学
第一节 法相分学与唯识分学——从汉译《集论》与《摄论》之“识”谈起
一 法相与唯识之区分
二 法相分学:识作为了别/识别
三 唯识分学:识作为了别/显现
四 有相唯识与无相唯识之别:识别与显现
第二节 关于法相与唯识的“分合之辩”
一 欧阳竟无:法相与唯识“二事也”
二 释太虚:“法相必宗唯识”
三 释印顺:“唯识必是法相的,法相不必宗唯识”
四 小结
第三章 “唯识”与“唯了别”
第一节 “唯识”与“唯了别”:用语差别与意义相通问题
一 “唯识”与“唯了别”用语之差别问题
二 “唯识”与“唯了别”意义之相通问题
第二节 “唯识”与“唯了别”:意趣问题
第四章 唯识学之有无思想
第一节 言说与有无——以早期唯识关于言说与有无的论说为中心
一 言说与有无
二 离言自性
第二节 对《解深密经》有无说之诠释——以圆测的《解深密经疏》为中心
一 对《解深密经》有无说疏释之特点
二 关于胜义谛离言自性
三 关于三自性
四 关于三无自性性
第五章 唯识学无分别智之亲证思想
第一节 无分别智
第二节 无分别智之所缘以及生起
第三节 无分别智与真如之冥契
第六章 唯识学之转依思想
第一节 转依及其结构
一 转依之名、义
二 关于转依之名、义的争论
三 转依的四分结构
四 转依的五分结构
五 转依说类型
第二节 凡佛、迷悟与妄真之转依说
一 凡佛之转依说
二 迷悟之转依说
三 妄真之转依说
第三节 染净之转依说
一 法性如来藏转依说
二 心性如来藏转依说
三 心性转依说
四 界转依说
五 “阿识”转依说
六 依他起性转依说
七 第八识转依说
第四节 从转依思想看唯识思想与如来藏思想的关系
一 有为转依说
二 无为转依说
三 有为无为转依说
下篇 佛教思想明论
第七章 佛陀
第一节 解脱道中作为大解脱者的佛陀
一 解脱道中作为大解脱者的佛陀
二 解脱道中佛陀的大解脱与烦恼的示现
三 解脱道中佛的大解脱与苦的示现
第二节 解脱道中作为大觉悟者的释迦牟尼佛
一 解脱智
二 佛智与阿罗汉智之别
三 解脱道中作为大觉悟者之佛智
四 小结
第三节 解脱道中佛陀对三界的超越
一 佛陀觉悟的超三界性
二 佛陀解脱的超三界性
三 佛陀体性的超越性
四 佛陀神通力对三界众生能力的超越
五 佛陀大悲对众生悲的超越性
六 佛陀对三界的超越与不离
第四节 解脱道末流的“人间佛陀观”及其对佛陀的“矮化”
一 解脱道末流的人本意义上之“人间佛陀观”
二 解脱道末流的“人间佛陀观”对佛陀的“矮化”
结论 菩提道中的佛陀
一 菩提道与佛陀
二 佛果及其境界
三 示现与本师
第八章 佛教之信仰
第一节 佛教信仰的界定
一 信仰相
二 归依:归敬与依止
三 信:忍可与乐欲
四 小结
第二节 佛教信仰的意义
第三节 佛教信仰的内容
一 作为佛教信仰建立基点的佛信仰
二 作为佛教信仰之根本的法信仰
三 作为佛教信仰现实表征的僧信仰
四 小结
第四节 佛教信仰的原理
一 佛教信仰的层次
二 佛教信仰的发生
三 小结
第九章 佛教之愿行——以华严系经显示的普贤愿行为中心
第一节 从文殊愿行到普贤愿行
一 文殊与普贤
二 从文殊愿行到普贤愿行
第二节 普贤愿行
一 愿行
二 普贤行
三 普贤行愿
第三节 普贤境界
第四节 普贤愿行与普贤清净刹土
第五节 普贤愿行与西方净土
一 往生入、神通别入与神通遍入
二 往生入与西方净土
第十章 佛教之现代变型——以释印顺的“人间佛教”思想为中心
第一节 “人”与“人间”概念:人正性
第二节 “佛”概念:人佛性
第三节 “佛教”与“人间佛教”概念:人本佛教
略评
附录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