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思想政治教育新探索

纸书售价: 76.8 纸书定价:¥96.0 电子书售价: 38.4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议题1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究
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研究的思考
一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研究现状素描
二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研究不足分析
三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研究构思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建设探析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逻辑分析
一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语义结构
二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逻辑结构
深化经典著作的学习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的基本内涵
二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三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法提出的要求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构想
一 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二 认真厘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思路和要求
三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
一 关于学科定位
二 关于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三 关于学科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四 关于学科的队伍
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形象——基于政治形态、学术形态和大众形态相统一的视角
一 内容上的整体性: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统一
二 方法上的整体性:科学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三 形态上的整体性:政治形态、学术形态和大众形态的统一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支撑作用研究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关系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支撑作用分析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支撑功能的实现
奥康纳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论析
一 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新解释
二 资本主义的双重矛盾及其危机
三 从资本主义的危机看社会主义的希望
新自由主义的自由观和个人主义方法论批判
一 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历史发展
二 垄断的自由:新自由主义对古典自由主义的僭越
三 反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方法论的嬗变
利用微博平台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一 微博给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挑战
(一)微博对当代青年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的影响
(二)青年已从传统阵地转移到现代网络阵地
(三)微博时代给学校和社会管理带来的挑战
(四)微博给社会核心价值认同带来挑战
二 微博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优势
(一)微博平台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微公益正在成为青年的新时尚
(三)微平台正在成为党团组织工作的新阵地
(四)微能量可以汇聚巨大正能量
(五)微博正在成为青年利益表达的新形式
三 “微博”环境下青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教育者要主动成为“博友”,利用微博开展工作
(二)注重培养学生意见领袖,正确引导微博的舆论导向
(三)科学搭建微博服务平台,有效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工作
(四)科学管理微博,提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德育
一 自我意识在大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及其对德育的影响
三 高校德育教育应遵循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规律
网络舆情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及对策
一 网络舆情突显
二 网络舆情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
三 消除网络舆情不良影响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国民革命前中国共产党对农民问题的认识与早期农民运动实践(1921—1923年)
一 中共中央对农民问题认识的逐渐深入
二 中国共产党人农民运动的早期实践
生态文明释义
社会网络视角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
一 等级关系场域中的正面宣传与舆论引导
二 熟人关系场域中的集体建设与自我教育
三 陌生关系场域中的情绪释放和思想疏导
精神利益及其伦理价值
一 精神利益的内涵与本质
二 精神利益的特征
三 精神利益的伦理价值
交往行为理论视阈下大学生主体性素质的培育
一 转变思维方式:交往视阈下大学生主体性素质培育的理性诉求
二 凸显人本关怀:交往视阈下大学生主体性素质培育的情境塑造
三 注重平等对话:交往视阈下大学生主体性素质培育的方法创新
四 回归生活世界:交往视阈下大学生主体性素质培育的底版建设
议题2 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难题探究——兼谈高校德育理论创新
一 精神文化彰显与大学生人文精神缺欠的矛盾
(一)大学生人文精神缺欠的影响、表现及危害
(二)大学生精神缺欠的价值根源
二 大学生面临外在压力与内在动力的转化
(一)认识和解决外在压力的难度
(二)开展正确平衡与转化压力的研究
三 大学生面对着良好成长条件与发展阻抗的张力
(一)当代社会需要、大学生渴望全面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利条件与阻抗
马克思主义也要青年化
一 马克思主义青年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当代中国青年身上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应有之义
(一)青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主体力量之一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本质上包含着青年化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上属于青年
二 马克思主义青年化面临的挑战
(一)面临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青年更加隐蔽和激烈的争夺
(二)面临国际和国内形势的不利影响
(三)面临多元化时代青年价值选择的困惑
(四)面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不佳的现状
(五)面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老年化现象严重的现实
三 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基本途径
(一)贴近青年实际,与青年的实际需要相结合
(二)解决青年问题,与青年的学习成才相结合
(三)引导青年成长,与青年的自由全面发展相结合
四 马克思主义青年化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形式宜喜闻乐见,忌刻板说教
(二)内容宜结合时代精神和青年需要,忌面面俱到
(三)方法宜理论联系实践,忌形式主义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劝服理论探要
一 思想政治教育劝服功能的含义
二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劝服功能的理论考量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化发展离不开劝服功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完善离不开劝服功能
(三)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增强离不开劝服功能
三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劝服功能的实践归宿
(一)思想政治教育劝服构建文化认同
(二)思想政治教育劝服构建民族认同
(三)思想政治教育劝服构建政治认同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两个“转化”的路径思考
一 进一步确立学科信心,更加把握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定位
二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自信心
三 着力突出教学实践特色,积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功能探析
一 导向功能
(一)政治导向作用
(二)业务导向作用
二 协调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的协调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社会其他系统的协调作用
三 整合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要素的整合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整合作用
四 规范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规范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的规范作用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要素研究
一 理论创新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原动力
二 教师队伍建设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决定力
三 精品课程建设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拉动力
四 教学方法改革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驱动力
五 实践互动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感召力
六 课程测评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推动力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路径探究
一 积极转变传统思想,创新教学理念
(一)树立与受众平等的教育理念
(二)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 深入挖掘教材,创新教学内容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二)促进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三 善于探索教学方式,创新教学过程
(一)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二)运用生动多彩的语言艺术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 历史的视角: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模式
二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类型分析的心理学视角
(一)认知导向模式
(二)情感导向模式
(三)行为导向模式
三 教育学的视角:客体性模式、主体性模式与主体间性模式的建构
(一)客体性模式
(二)主体性模式
(三)主体间性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问题因素分析
一 忽视了课程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导课
二 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不理想
(一)教学内容重复
(二)教学内容缺乏实效性
三 思政课的师资素质有待提高
(一)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扎实
(二)教师的专业技能素质不高
(三)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欠缺
四 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单一
(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参与的效果不理想
(二)案例教学法运用得不科学
(三)专题、专家讲座很难开展
(四)缺乏网络教学和交流平台
五 思政课的考核方式单一
论先进文化对社会思潮的整合能力及其实现路径
一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具有的可整合性特征
(一)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内在的非对抗性因素
(二)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在先进文化整合下转变的可能性
二 先进文化对社会思潮的整合能力
(一)先进文化具有对社会思潮发展的方向性引领能力
(二)先进文化具有对社会思潮发展的规范性引导能力
(三)先进文化具有对社会思潮有益成分的兼容性吸纳能力
三 先进文化整合社会思潮的路径探究
(一)价值整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
(二)规范整合:包容多样性与差异性下的规范发展
(三)结构整合:形成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文化发展新格局
试析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一)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理论基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现实基础
(一)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深入研究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武装的重要作用
理论自觉与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关怀
一 重建“新”历史唯物主义:当前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主旨
二 历史唯物主义阐释现实世界的有效性和深刻性
三 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关怀现实: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的内在要求
(一)仅仅停留于主体意识的呼唤是不够的,经济生活的现实状况更应受到重点观照
(二)仅仅要求思想服务现实是不够的,现实也应趋向思想
(三)仅仅停留于西方语境下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不够的,还需要以中国现实生活为根本推动力
四 小结
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探析
一 公平是对特定经济关系的反映
二 公平是具体的、相对的
三 资产阶级的公平观具有很大的虚伪性
四 公平的实质是实现每一个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重大理论创新与实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上一任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一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发展内涵的全面科学界定
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三 加强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当前高校亟待加强大学生四项基本原则教育——邓小平南方谈话20年省思
一 当前大学生四项基本原则认知状况
二 加强大学生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的对策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域、问题与趋向
一 研究论域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
(二)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 存在问题
(一)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失衡
(二)学科立场的辨识度不足
(三)研究方法中的两大误区
三 发展趋向
(一)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思考学科发展的方向
(二)在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中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独有立场
(三)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开拓学术研究的视野
《论语》的榜样论及其启示
一 向榜样学习的理由:“见贤思齐”
二 榜样的主要类型:贤人与圣人
三 向榜样学习的目标:“成人”的培育
四 《论语》榜样论的当代启示
道德冷漠与道德权威的缺失
一 德福一致信仰的崩解
二 经济权威对道德权威的消解
三 传统道德体系的弊端
四 政治权威对道德权威的腐蚀和消解
五 泛娱乐化的大众传媒对道德权威的消解
六 现代科层制和精细分工对道德权威的冲击
大学生德治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结合的探讨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理念的内涵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二 当前大学生德治与法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法制教育到法治教育的转变
(二)德治教育与法治教育内容的整合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 完善德治与法治理念相结合的教育机制
四 结论
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 建立协调机制
二 梳理内容体系
三 优化工作方略
少数民族骨干人才预科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探讨
一 少数民族骨干人才预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 少数民族骨干人才预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特点
(一)教育环境方面的特点
(二)教育对象方面的特点
(三)教育方式方面的特点
三 少数民族骨干人才预科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四 少数民族骨干人才预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路
(一)主导方向: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二)核心: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
(三)着力点:关注预科生自身存在的实际问题
(四)保障:推进高校教育者的师德建设
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思政教育改革
一 坚持科学发展观,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二 坚定信念,迎接多元价值观的挑战
三 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让马克思主义亲近青年
中国共产党认识与运用说理教育法的历史考察
一 建党初期丰富多样的说理实践及经验总结
二 延安时期的逐步自觉运用和整体提升
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领域拓展及初步系统化理论化发展
四 改革开放以来的创新实践及学科化精细化发展
后危机时代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形式新探——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学为例
一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力的“瓶颈”
二 育人的系统化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入大学生头脑的关键环节
三 加强实效性是改进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前之需
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
一 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特色及现存不足
二 坚决不能照搬照抄西方民主模式
三 正确看待西方对于中国民主政治的责难
四 明确当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任务、推进方法与保证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探析
一 做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意义
二 “原理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三 “原理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三个关键问题
关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论思考
一 着力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及其人格感染力
二 在教育过程中坚持真理性教育与价值性教育相统一的理念
三 注重发挥情感因素和情感动力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
高等院校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基于HM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一 研究设计
二 研究发现
(一)价值取向
(二)全员育人的认可程度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三 结论与建议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现代社会中的二重维度和实现方式
一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现代社会中的二重维度
二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二重维度的实现方式
围绕培养合格公民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新要求
三 突出主题,加强公民教育
关于“创先争优”长效机制的学理审思
一 准确把握“创先争优”长效机制的战略取向
二 正视“创先争优”活动长效机制建设中的问题
三 健全“创先争优”活动长效机制的几点建议
公民道德素质提升视角下的政府道德建设
一 政府道德对公民道德素质提升的价值
(一)政府道德决定公民的道德理想和行为选择
(二)政府道德是公民道德系统的重要践行者
(三)政府失德行为有碍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
二 强化道德化政府建设,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
(一)增强政府制度设计中的道德含量
(二)强化政府执政行为的道德性
(三)夯实公民道德素质提升的资源基础
十六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
一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指导方针
二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丰硕成果
三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主要特点
十六大以来党的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及基本经验
一 营建环境系统:积极营造国内国外社会系统环境
二 协同方法系统:构筑现代有效的综合方法群
三 完善内容系统:发展理论体系与道德体系
四 明晰主客系统: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责任使命
议题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及其培育和实践的意义
一 核心价值观及其基本理念
二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问题的思考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二 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三 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论
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我见
全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几点思考
一 把党的建设的核心价值作为全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 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全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
三 把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作为全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组织保障
四 把建立一支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队伍作为全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
发展 和谐 公平 正义——试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词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键词概括困难及其破解办法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词是发展、和谐、公平、正义
三 发展、和谐、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确立明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而便于践行
(二)有利于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系统的三类不同性状的矛盾
(三)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长远的引领作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诚信品质的提升
一 当代大学生群体的诚信现状
二 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
(一)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入手,为当代大学生诚信品德提升中的“自律”提供动力
(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下,强调法制教育和制度规范的他律性,鞭策大学生提升诚信品德
面对“挑战权威”的价值观教育思考
(一)“消解”权威反映出是非观念的模糊
(二)“颠覆”主流反映出道德意志的软弱
(三)权威主义德育淡化了道德主体的势力
新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迁探要
一 新中国各个时期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迁历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文革”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
(四)改革开放以后的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 新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经验教训及启迪
社会变革时期中国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调查
一 引言
二 调查结论及问题发现
(一)大学生主流道德价值取向与社会主导价值观基本一致
(二)极个别道德价值取向与社会主导价值观存在较严重偏离
(三)个别道德价值观存在认知模糊或知行不一
(四)部分道德价值观取向呈现多元化态势
(五)道德价值取向中的时代性因素和比重在增加
(六)环境因素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形成和发展具有日益突出的影响
三 进一步改进和提升高校德育的对策和建议
(一)回应高校德育环境的变迁与挑战,增强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性
(二)尊重和理解大学生道德价值需求,增强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民主性
(三)遵循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发展与教育规律,增强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科学性
(四)促进大学生道德价值认知与践行的有机统一,增强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性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要意义、现实挑战、理论基础
一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要意义
二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现实挑战
三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论基础
现代性与公民品德
一 公共合作与制度
二 制度与公民品德
三 公民品德的塑造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新思路
一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
二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方法
(一)核心价值观界定的方法
(二)核心价值观内容概述的方法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