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在总量上已经由1978年的全球第15位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甚至有国外机构(如世界银行)指出,中国在2014年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实力较之30多年前有了巨大的提升,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以说,当下的中国经济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处于极为珍贵的战略机遇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层将其定义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在中高速增长的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这为包括旅游在内的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事实上,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除2003年外,历年旅游总收入一直保持12%以上的增长速度,增速(不含2003年)高于同年GDP增长速度。在当代中国,旅游活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休闲方式,旅游产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正是看到了人们对于旅游产品的巨大需求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一些地区将旅游产业作为区域发展的重中之重。一些旅游欠发达地区,试图通过政府“有形之手”的强力干预来实现区域旅游产业的跨越式、集群化发展。诚然,区域旅游产业如能实现集群化发展,的确可以促进区域旅游创新、产业联动、品牌传播,形成外部经济效应和正反馈效应。然而,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是有条件的,政府干预也会有“失灵”的时候。那么,作为有别于传统制造业的集群形态,旅游产业集群究竟有着怎样的特点?它的形成需要依靠哪些内外部条件?它在形成过程中有着怎样的动力及演进机制?其生命周期的特点如何?旅游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与旅游地生命周期有何联系与区别?在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中,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各自的局限与作用边界是什么?在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可以从哪些方面发挥作用?等等。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优秀青年教师詹丽博士与该校几位志同道合的学者何伟军、阚如良等,近四年来,在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研究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由他们合作撰写的《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理论、案例与实践》一书,不仅对上述这些理论问题进行了科学论述,而且还对国内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此为基础,该著作对湖北省清江画廊旅游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了对策研究。与“理论—案例—实践”的研究思路相对应,该书的研究内容分为三部分:上篇是理论研究部分,由第一至第五章组成。第一章指出,与制造业相比,旅游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应用产业集群理论研究旅游业时应该注意到旅游业自身的特性,探索旅游产业集群不同于制造业集群的发展规律。第二章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影响因素、形成标志与动力机制。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与演进规律。该章提出,旅游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与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促使旅游产业集群演进的机制则主要包括集聚与离散机制、涨落机制和自组织机制等。第四章是旅游产业集群的集聚度与竞争力评价。第五章围绕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作用进行论述,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和有限性,以及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边界。并指出,在政府干预的边界内,政府应根据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来确认自身使命,发挥自身职能。中篇是国内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由第六至第八章组成。第六章对全球博彩旅游集群化发展的典型——中国澳门和美国拉斯韦加斯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指出,澳门应该借鉴拉斯韦加斯的发展经验,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道路。第七章对全球都市农业旅游和葡萄酒旅游集群化发展的典型国家或城市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第八章对浙江横店影视旅游发展的物质基础、发展历程、产品创新之路和集群演化历程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并对横店影视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进行了准确的归纳。下篇是清江画廊旅游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由第九至第十一章组成。第九章从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产业基础、交通区位、政策环境现状和发展潜力等方面对清江画廊旅游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集聚引力进行了分析。第十章以此为基础,从旅游品牌和核心板块构建、口岸城市和特色景观名镇建设、景观廊道构筑、产业链条培育、旅游商品开发等方面,提出了清江画廊旅游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第十一章从产业要素整合、龙头企业培育、集群环境优化、重点项目建设、产品及品牌建设五个方面提出了清江画廊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培育的推进措施。在研究方法上,该书的主要特色有:第一,归纳分析与演绎分析相结合。上篇的研究采用归纳分析的方法;中篇的研究则演绎与归纳并用;下篇的研究主要采用了演绎分析的方法。第二,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中篇的研究以实证分析为主;下篇的研究以规范分析为主。第三,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上篇的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的归纳分析方法,中篇和下篇的研究,除定性方法外,还采用了定量研究方法。归纳分析与演绎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不仅使该书的理论研究成果可以从案例研究中得到论证,而且理论研究、案例研究得出的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启示意义的结论,可以为对策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提高了对策研究的科学性。而科学的量化指标、大量的调研数据,提升了该书案例研究和对策研究的科学性、可靠性。该书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之处有:一是对旅游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动力机制、演进规律的揭示。该书论述了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结合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从集聚与离散机制、涨落机制、自组织机制等方面揭示了旅游产业集群的演进机制。二是对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作用的辨析。该书对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干预的必要性、政府作用的有限性进行了辩证分析,进而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中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的边界,阐明了政府在旅游产业集群不同阶段的使命职能。该书关于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作用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旅游地的各级政府明确自身职责,避开认识误区,厘清作用边界,更好地确立在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使命职能,进而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三是关于国内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典型案例的研究。该书结合理论研究成果,围绕国内外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典型案例,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实证研究,揭示了案例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历程、特征和经验启示。该书案例研究的结论、启示,不仅对案例地相应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而且对类似地区或类似产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四是关于清江画廊旅游区的对策研究。该书提出的、富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对清江画廊旅游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的培育、打造,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行动指南。综而观之,该书研究目标明确,逻辑思路清晰,研究内容充实,方法手段适当,语言表述流畅。与旅游产业集群研究领域的已有成果相比较,该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颇有特色且十分实用;该书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不仅理论水准高、创新程度大,而且可操作性强、应用前景广。相信该书的出版,是对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理论、方法的拓展和创新,并将对清江画廊旅游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以及类似地区、类似行业的集群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当然,该书也还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例如,除了所选取的典型案例之外,是否还可以选择一些文化风情浓郁、生态环境较好的知名旅游地(如云南省)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针对这类旅游地的案例研究结论,对清江画廊旅游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义是否更强?希望作者不断地听取广大专家、读者的建议,更加深入、系统地推进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杨昌明2014年11月于武汉
全部显示∨
阚如良(1970-),男,湖北红安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三峡大学“三峡学者”特聘教授,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中国旅游研究院专家库专家,孟菲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1998年桂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宜昌市旅游局工作,2004年初转入三峡大学从事高等教育与科研工作,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到美国孟菲斯大学(University of Memphis)访学。 长期从事旅游开发与规划、文化遗产旅游、旅游公共管理、区域经济等方面的研究。以第一作者或主要完成人出版专著、教材5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厅局级课题8项、横向课题数十项;荣获国家旅游局优秀旅游学术成果奖三等奖1项,湖北发展研究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湖北省优秀调研成果奖三等奖1项,湖北省第十届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宜昌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三峡大学教学科研奖励4项。
全部显示∨
序
前言
上篇 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理论第一章 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类型与积极效应第一节 旅游产业集群概念的界定一 产业集群的概念
二 旅游产业的特点
三 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
四 旅游产业集群的构成主体
五 旅游产业集群的价值链
第二节 旅游产业集群的类型一 基于旅游产业链形态的划分
二 基于集群发展模式的划分
三 基于集群依托环境的划分
四 基于集群空间形态的划分
第三节 旅游产业集群的特征一 空间聚集性
二 部门专业性
三 外部经济性
四 功能互补性
五 环境共享性
第四节 旅游产业集群的积极效应一 外部经济效应
二 创新示范效应
三 区域品牌效应
四 产业联动效应
五 正反馈效应
第五节 旅游产业集群与制造业集群的差异一 产业布局
二 成员联系
三 创新活动
第二章 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与动力机制第一节 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与充分条件一 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分析
二 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充分条件分析
第二节 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因素一 要素条件
二 需求条件
三 相关和支撑产业
四 旅游企业的竞争状况
五 要素影响评价
第三节 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标志一 旅游产业链条的延伸
二 旅游创新频度的加快
三 旅游市场竞争秩序的规范
第四节 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一 外部经济自增强机制
二 学习和创新机制
三 集聚网络外部化
四 社会资本作用机制
第三章 旅游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与演进规律第一节 旅游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一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的典型观点
二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三 旅游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
四 旅游地生命周期与旅游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联系
第二节 旅游产业集群的演进机制一 集聚与离散机制
二 涨落机制
三 自组织机制
第三节 旅游产业集群的演进规律一 内生型旅游产业集群的演进规律
二 外生型旅游产业集群的演进规律
第四章 旅游产业集群的集聚度与竞争力评价第一节 空间集中程度评价一 传统经济学方法
二 空间地理学方法
第二节 产业专业化程度评价一 产业专门化率
二 区位商
三 赫希曼指数
四 克鲁格曼指数
第三节 产业联系评价一 旅游产业链关联系数
二 旅游产业内部关联度
第五节 集群竞争力评价一 区位商指数
二 集群势力度
第五章 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第一节 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干预的必要性一 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中市场失灵及其原因
二 政府在旅游产业集群培育中的积极作用
第二节 旅游产业集群培育中政府作用的有限性一 政府在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常见误区
二 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失灵
第三节 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中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的边界
第四节 政府在旅游产业集群不同阶段的使命职能一 萌芽期的使命职能
二 成长期的使命职能
三 成熟期的使命职能
四 衰退期(复苏期)使命职能
中篇 国内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典型案例第六章 全球博彩旅游产业集群第一节 博彩旅游概述一 博彩旅游的概念
二 博彩业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
三 博彩业的社会危害
第二节 中国澳门博彩旅游产业集群一 澳门博彩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二 澳门博彩旅游业的总体规模
三 澳门博彩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第三节 美国拉斯韦加斯博彩旅游产业集群一 拉斯韦加斯博彩旅游业的兴起
二 拉斯韦加斯博彩旅游业的多元化发展
三 拉斯韦加斯博彩旅游产业集群特色
第四节 澳门与拉斯韦加斯的比较一 发展条件的比较
二 发展状况的差异
第七章 全球农业旅游产业集群第一节 农业旅游概述一 农业旅游的概念
二 农业旅游的特点
三 国外农业旅游发展的典型模式
第二节 全球都市农业旅游产业集群一 海外都市农业旅游产业集群
二 中国大陆都市农业旅游集群
第三节 全球葡萄酒业旅游产业集群一 澳大利亚
二 法国波尔多
三 中国烟台
四 中国宁夏贺兰山
第八章 浙江横店影视旅游产业集群第一节 影视旅游及其在国内外的发展一 影视旅游的内涵与特征
二 全球影视旅游发展概述
三 中国影视旅游发展现状
第二节 横店影视旅游发展概述一 横店影视旅游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 横店影视旅游发展历程
三 横店影视旅游产品的创新之路
第三节 横店影视旅游产业集群的演化历程一 诞生期
二 成长期
三 成熟期
第四节 横店影视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启示一 顺势而为,抢占先机
二 强势营销,抢占市场
三 创新产品,勇立潮头
四 规范管理,提升品质
下篇 清江画廊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第九章 清江画廊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聚集引力分析第一节 自然资源聚集引力一 美丽的自然山水
二 优越的生态环境
三 丰富的农业资源
四 具有开发价值的矿产资源
第二节 文化资源聚集引力一 丰富的文化遗迹
二 多彩的民间文化
三 宏伟的现代工程
第三节 区位选择聚集引力
第四节 规模经济聚集引力一 旅游产业基础
二 相关产业基础
第五节 环境政策聚集引力
第六节 聚集引力综合评价
第十章 清江画廊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原则、重点与路径第一节 发展原则一 市场导向原则
二 规划指导原则
三 产业互动原则
四 择优扶强原则
五 创新发展原则
六 可持续发展原则
第二节 发展重点一 以旅游中心城市为依托的旅游服务业集群
二 以核心吸引物为中心的综合旅游产业集群
三 以旅游景观廊道为依托的餐饮购物业集群
四 以特色村镇为依托的旅游文化产业集群
五 以生产基地为依托的旅游商品产业集群
第三节 清江画廊旅游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选择一 打造1个品牌
二 构建2大旅游核心板块
三 建设4个口岸城镇
四 创建5个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五 建通5条富民景观廊道
六 培育6条综合产业链条
七 开发7大旅游商品系列
第十一章 清江画廊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推进措施第一节 整合产业要素,促进产业融合一 旅行社业
二 旅游景区
三 旅游饭店业
四 旅游交通业
五 旅游餐饮业
六 旅游购物业
七 旅游娱乐业
第二节 培育龙头企业,营造集群优势
第三节 重视公共服务,优化集群环境
第四节 建设重点项目,提升核心引力
第五节 优化产品结构,塑造知名品牌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