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中国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水平测度及实现路径研究

纸书售价: 44.8 纸书定价:¥56.0 电子书售价: 22.4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公共就业服务的重要性及有效性研究
(二)关于公共就业服务的组织管理问题研究
(三)关于公共就业制度的改革发展研究
(四)关于公共就业服务的信息化问题研究
(五)关于公共就业服务的绩效管理研究
(六)关于公共就业服务的市场化运作问题研究
(七)关于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团体合作提供公共就业服务问题研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一)关于公共就业服务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二)关于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三)关于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绩效评估研究
(四)关于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研究
三 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内涵
一 就业
(一)就业的内涵
(二)就业的性质
二 公共就业服务
三 均等化
四 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
第二节 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纵向维度和横向维度
一 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纵向维度
(一)公民均等享受公共就业资源
(二)公民平等获取就业机会
(三)公民获得平等就业收益
二 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横向维度
(一)就业政策咨询
(二)人力资源相关信息提供
(三)就业登记与失业登记
(四)职业指导和介绍
(五)职业教育与培训
(六)就业援助服务
第三节 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基础
一 公平正义理论
(一)公平正义的基本内涵
(二)维护公平正义是政府的责任
(三)公平正义是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核心价值追求
二 公共产品理论
(一)公共产品的基本内涵
(二)公共就业服务的公共产品品质
(三)蒂布特模型与公共就业服务的有效供给
三 公共财政理论
四 福利经济学理论
(一)庇古的思想对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支撑
(二)补偿原则的基本思想对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支撑
(三)社会福利函数理论的基本思想对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支撑
(四)阿马蒂亚·森的思想对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支撑
(五)帕累托最优理论对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支撑
(六)次优理论对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支撑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就业、就业服务政策及实践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第一次就业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 第一次就业问题
二 政策措施
(一)维持现有就业规模的政策措施
(二)帮助失业人员的政策措施
(三)建立“统一就业”的制度
三 实施效果
第二节 第二次就业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 第二次就业问题
二 政策措施
(一)“大跃进”时期的大量动员劳动力就业政策
(二)控制城市就业的政策
三 实施效果
第三节 第三次就业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 第三次就业问题
二 政策措施
(一)制止已“上山下乡”青年返城的政策
(二)继续推出大规模“上山下乡”政策
(三)扩大固定工制度的政策
(四)强化劳动力计划控制的政策
三 实施效果
第四节 第四次就业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 第四次就业问题
二 政策措施
(一)调整和结束上山下乡的政策措施
(二)多方面解决城镇待业问题的政策
(三)开展各项就业服务
(四)深化劳动制度改革的政策
三 实施效果
第五节 第五次就业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 第五次就业问题
二 政策措施
(一)提出中国特色劳动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任务
(二)调整结构、发展教育培训的政策
(三)大力促进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发展
(四)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政策
(五)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推动政策
(六)推行市场就业服务政策
三 实施效果
第六节 第六次就业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 第六次就业问题
二 政策措施
(一)提出了“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就业目标
(二)推进公共就业服务的依法实施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及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
三 实施效果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发展成效
一 制度保障:不断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法律制度
二 经费保障:不断提高的公共就业服务财政投入
三 组织保障:不断健全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第二节 实现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面临的问题
一 公共就业服务财政投入的非均等化
(一)公共就业服务财政投入总量的不充分
(二)公共就业服务财政投入的地区分布不均
二 公共就业服务地区发展的非均等化
(一)不同地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层次具有差异性
(二)职业介绍机构和人员配备存在地区差距
(三)就业训练中心建设存在地区差异
三 公共就业服务受益群体间的非均等化
(一)身份差异带来的享受公共就业服务不均等
(二)性别差异带来的公共就业服务不均等
(三)身体条件带来的公共就业服务不均等
第三节 公共就业服务非均等化的原因分析
一 宏观层面因素
(一)中国的基本国情
(二)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战略因素
(三)制度体制层面制约因素
二 中观层面因素
(一)缺陷性的财政分配制度
(二)区域内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三)自然条件差异
三 微观层面因素
(一)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体制不统一
(二)供给机制不健全
(三)就业诉求表达机制不顺畅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共就业服务区域均等化水平测度
第一节 指标体系构建
一 测度指标说明
(一)公共就业服务投入指标
(二)公共就业服务产出指标
(三)公共就业服务居民受益指标
二 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第二节 实证测度模型选择
一 熵值—TOPSIS测度模型介绍
二 熵值—TOPSIS模型建立步骤
(一)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及规范矩阵建立
(二)测度指标赋权及测算熵值、熵权
(三)建立加权规范化矩阵及其正理想解向量和负理想解向量
(四)测算各省或各地区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水平测度指标值向量到正理想解向量z+的距离和负理想解向量z-的距离
(五)测算各省或各地区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水平测度指标值向量与最优值的相对接近程度
第三节 省际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水平测度
一 测度指标的熵值和熵权测算
二 均等化水平的实证测度
三 实证结果说明与分析
第四节 地区间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水平测度
一 地区间均等化水平的实证测度
二 测度结果分析
三 “投入—产出—收益”维度下的地区均等化水平对比
第五节 影响公共就业服务区域均等化的原因
一 不协调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二 地方政府的公共就业服务偏好差异
三 不完善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四 公共就业服务的空间集聚效应不同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水平测度
第一节 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状态描述
一 城乡居民的就业情况
二 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
三 城乡就业人口的劳动保障状况
四 城乡就业人口的劳动培训效果
五 城乡公共就业服务政策及体系建设
第二节 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差异的实证分析
一 变量选择的理论机理
二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三 模型检验
四 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实现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安排
一 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正式制度安排
二 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非正式制度创新
三 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制度环境优化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发达国家公共就业服务及均等化的认识与实践经验
第一节 发达国家对公共就业服务的基本认识
一 对公共就业服务意义的认识
二 对公共就业服务功能的认识
(一)职业介绍功能
(二)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开发功能
(三)劳动力市场调整计划的管理功能
(四)失业补贴的管理功能
(五)规则活动的管理功能
第二节 典型国家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经验
一 美国公共就业服务实践经验
二 英国公共就业服务实践经验
三 澳大利亚公共就业服务实践经验
四 瑞典公共就业服务的实践经验
五 德国公共就业服务经验
第三节 发达国家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实践对中国的启示
一 发达国家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发展变化趋势
二 发达国家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经验启示
(一)明确定位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存在与发展目标非常重要
(二)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提高以中央政府支持力度的增强为基础
(三)政府促进就业的措施富有成效
(四)在公共就业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多方参与
(五)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元素渗透于公共就业服务全过程
(六)重视公共就业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七)注重服务项目的目标指向和针对特殊群体的特色服务
三 发达国家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过程中显现的问题
(一)就业服务与福利计划管理合并时产生负面作用
(二)在实施外包计划时服务理念的淡化倾向
(三)公共就业服务新旧计划之间的重复和相互抵消现象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实现中国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实现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宏观导向
一 “以人为本”理念引领
二 统筹规划顶层设计
三 立足现实与因势利导
四 依法实施与稳步推进
五 全民共享与适当倾斜
六 公平为基与效率引导
第二节 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实现的促进措施
一 推进相关法律和制度建设现代化
二 促进公共就业服务流程规范化标准化
三 实现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一体化供给
(一)统筹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安排,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二)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向农村全覆盖
(三)双向强化平等意识,保障农民的就业权益
四 保障公共就业服务全领域信息化
(一)构建权威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
(二)现代化服务手段、方式
五 实现公共就业服务人员能力化和素质化
第三节 实现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保障举措
一 注重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的个性化
二 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主体的多元化
(一)资源整合目标下的多重主体协同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政府用经济手段调控多元供给的制度安排
(三)多元化供给模式的运作机理
三 推动公共就业服务财政投入的均衡化
(一)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明晰各级政府财权责任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积极性服务项目投入力度
(三)加强转移支付力度,促进财政公平
(四)健全专项资金使用制度,加大基层公共就业服务资金支持
(五)实施扁平化管理方式,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
四 促进公共就业服务需求表达机制的畅通化
(一)需求表达机制是制度、系统体系
(二)需求表达机制的顺畅需培养“积极”公民
(三)需求表达机制的顺畅需提高弱势群体的组织化程度
(四)需求表达机制的顺畅需建立公共参与机制
五 推进公共就业服务监督机制的常态化
六 推动公共就业服务评估体系的科学化
(一)评估主体的界定和划分
(二)评估指标体系设定——以满意度指标体系为例
(三)以公共就业服务信用体系建设促进评估体系科学化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