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战争·党争与“宪争”

纸书售价: 36.0 纸书定价:¥36.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序 在创新语境中努力引领先锋学术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书的研究价值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新中国成立前对抗战时期宪政运动的研究
(二)新中国成立后大陆的研究
(三)台湾的研究
(四)国外的研究
三 本书的研究方法
四 本书的预期成果和创新之处
五 概念界定及研究思路和框架
(一)概念的界定:宪政与宪政运动
(二)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一章 抗战前宪政观念的传播及追求立宪实践的发展
一 晚清宪政思想的引入与预备立宪运动的兴起
(一)晚清宪政观念的引入和传播
(二)晚清预备立宪运动的兴起
二 民国成立至抗战前宪政观念的传播及追求宪政实践的发展
(一)革命党的宪政观及其宪政实践
(二)抗战前自由主义知识精英的宪政诉求
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抗战时期宪政运动兴起背景分析
一 合法性不足的弱势独裁:宪政运动兴起的制度背景
(一)孙中山的训政理念及国民党对它的“继承”
(二)作为弱势独裁的国民党训政体制及其合法性危机
(三)国民党的宪政许诺及其困境
二 国共妥协与有限合作
(一)国共妥协和有限合作机制的建立
(二)国共有限合作机制对抗战时期宪政运动的影响
三 各派政治势力博弈策略的调整与抗战初期的有限民主化
(一)各派政治势力博弈策略的调整
(二)抗战初期中国政治的民主化趋向
四 中间党派的宪政诉求
(一)抗战前中间党派对民主和宪政的追求
(二)抗战开始后中间党派宪政诉求的增强
五 国际政治中民主与独裁的较量与民主国家的影响和示范效应
(一)国际政治中民主与独裁的对立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二)抗战开始后美、英对中国的影响与示范效应
六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第一次宪政运动高潮
一 一届四次国民参政会上的博弈与宪政运动的兴起
(一)政治局势的变化与国共博弈策略的调整
(二)一届四次国民参政会上的博弈与宪政运动高潮的骤然兴起
二 中间党派对宪政的推动及其宪政设计
(一)中间党派对宪政的推动
(二)中间党派的宪政设计:“期成宪草”与“五五宪草”之比较
三 共产党对第一次宪政运动高潮的因应及其宪政设计
(一)共产党对宪政运动高潮的因应
(二)新民主主义宪政与“五五宪草”之比较
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宪政运动的回潮与中间党派的聚合化
一 国民党控制的加强与宪政运动的回潮
(一)国民党控制的加强
(二)第一次宪政运动的回潮
二 国共策略的调整与摩擦的加剧
(一)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与国共策略的调整
(二)国共摩擦的加剧
三 中间党派的聚合化
(一)统一建国同志会:中间党派聚合的第一步
(二)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间党派的聚合化
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第二次宪政运动高潮
一 国共摩擦的再起与国民党“立宪”程序的重启
二 人权和法治:中间党派的宪政追求
(一)争取言论和身体自由的抗争
(二)争取法治的努力
三 从旁观到参与:共产党策略的转变
四 政治文化的冲突与公共舆论的多元化
(一)国民党:“没有了国民党,那就是没有了中国”
(二)共产党:“新民主主义宪政就是三民主义宪政”
(三)中间党派:“中国需要真正民主政治”
五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联合政府”口号的提出和宪政运动之转向
一 国内外局势的发展和政治格局的转换
(一)国民党的军事溃败与政治危机
(二)美国插手国共关系并向国民党施压
(三)中共的壮大与国共实力之消长
二 “联合政府”的提出:中共策略的调整
三 国民党的对策:加快制宪步伐与主导制宪过程
四 中间党派的策略:政治民主化与军队国家化并举
五 各派围绕“联合政府”的博弈:从国共谈判到政治协商会议
六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宪政运动之终结
一 国民党的策略:“戡乱”与“制宪”、“行宪”并举
二 共产党的对策:抵制与“解放”齐进
三 中间党派之两极化
四 政治秩序的重组与宪政运动的终结
五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一 结论
(一)抗战时期宪政运动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推动
(二)抗战时期宪政运动何以未达立宪之目的
二 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