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中美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比较研究

A Sino-American Comparison on Field Experience in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纸书售价: 49.0 纸书定价:¥49.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研究契机的到来
一 国际教师教育“回归实践”,教育实践课程备受关注
二 基础教育进行转型性变革,教育实践课程迎接挑战
三 我国教师培养制度锐意改革,教育实践课程蓄势待发
四 美国教育实践课程具备较高的借鉴价值
第二节 教育实践课程的概念界定
一 广义与狭义的“教育实习”
二 “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之辨
三 演习的概念
四 准教师概念的提出
五 指导教师的分类
六 对“教育实践课程”的初步界定
七 说明
第一章 教育实践课程的理论诉求
第一节 教育实践课程的生长背景
一 准教师的新形象:预备充分的未来教师
二 教师教育革新:从“被动”专业化走向“主动”专业化
第二节 教育实践课程的支撑理论
一 对教师知识的探究
二 教师反思的力量
三 教师专业的社会化进程
第三节 教育实践课程的本质探究
一 职前教育实践的定位
二 教育实践课程的属性与特点
三 教育实践课程的特点
第四节 教育实践课程的价值和作用
一 促进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 提升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化水准
第二章 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历史轨迹
第一节 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沿革
一 教育实践课程的萌芽期(19世纪20年代—19世纪90年代)
二 教育实践课程的生长期(19世纪90年代—20世纪20年代)
三 教育实践课程的稳定期(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
四 教育实践课程的“重构”和“变革”期(20世纪50年代至今)
第二节 中美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模式嬗变
一 “艺徒”模式
二 “实验”模式
三 “临床”模式
四 “反思”模式
第三章 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目标比较
第一节 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总目标
一 中国:培养“适应型”的准教师
二 美国:培养“标准型”的准教师
第二节 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目标领域
一 我国教育实践课程的目标领域
二 美国教育实践课程的目标领域
第三节 反思与启示
一 “标准”与“适应”之辨
二 “生长”与“塑造”之别
第四章 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内容比较
第一节 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内容选择
一 见习活动
二 演习活动
三 实习活动
四 各类教育机构提供的实践体验
第二节 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内容组织
一 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
二 教育实践课程的时段安排
三 教育实践课程的组织形式
第三节 反思与启示
一 对见习和演习活动的不同态度
二 内容设计的不同视野
三 课时比重差异——背后的原因
四 整合与分割之辨
第五章 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比较
第一节 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模式
一 以培养水平来区分的实施模式
二 以组织形式来区分的实施模式
三 以合作关系来区分的实施模式
第二节 教育实践课程实施的中心环节——“指导”
一 指导模式比较
二 指导方法比较
第三节 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手段
一 中国的“说课—听课—评课”法
二 美国:“以观察为核心”的方法体系
第四节 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参与者
一 准教师的角色和职责
二 中美合作教师的角色和职责
三 中美督导教师的角色和职责
第五节 反思与启示
一 大学主导模式的“隐患”
二 课程参与者的角色反差
三 “师徒”与“三角”模式的悲哀
四 “新瓶装旧酒”现象
第六章 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评价比较
第一节 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评价标准
一 教育实践课程的评价标准及其指标体系
二 中美教育实践课程评价标准的开发
第二节 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评价模式
一 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评价主体
二 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主要评价方法
三 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评价流程
四 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项目评价
第三节 反思与启示
一 “完美主义”与“技术主义”的危险
二 “全优”的困惑
三 “过程性”和“诊断性”评价的缺憾
四 项目评价的功能缺失
第七章 教育实践课程的变革趋势
一 教育实践课程的理念转型
二 教育实践课程的目标定位
三 教育实践课程的内容嬗新
四 教育实践课程实施的关键
五 教育实践课程的评价转型
参考文献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