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环东海研究.第1辑

纸书售价: 78.4 纸书定价:¥98.0 电子书售价: 39.2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全部显示∨

目录

找寻失落的古代中国海洋文明(刊首语)
海洋文明构建
论“海上文明板块”在中国疆域底定过程中的地位
一 引言
二 “海上文明板块”的形成与特质
三 “海上文明板块”的特质及其对疆域形成的影响
四 陆上专制皇权与海上社会力量之间的较量
五 结语
论“海洋社会战略”——一个基于“海洋文化”新“猜想”的新思考
一 “海洋社会”:“海洋文化”演绎和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
二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一个“小型海洋社会”的初尝试
三 构建“中型海洋社会”:国家海洋战略的一个重要方向
江南社会史研究中的“东海类型”——一个问题的引论
一 “东海类型”是江南社会天然的生活形态
二 “东海类型”是江南史研究必然的取径单位
三 “东海类型”的问题意识
海洋旅游在延续海洋文化中的意义——以嵊泗列岛“渔家乐”深度开发为例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区域概况
三 嵊泗列岛“渔家乐”旅游开发现状
(一)嵊泗列岛“渔家乐”旅游的兴起
(二)嵊泗“渔家乐”旅游的类型
四 嵊泗列岛“渔家乐”旅游开发评价
(一)优势
(二)劣势
五 嵊泗列岛“渔家乐”旅游深度开发建议
(一)配套设施规范化
(二)从业人员专业化
(三)管理监督正常化
(四)活动项目更加多样化
(五)交通网络化
六 结论与展望
中国端午节和韩国端午祭的异同——以中国东海之滨的温州和韩国东海之滨的江陵为例
一 中国端午节和韩国端午祭的相似与区别
(一)相似
(二)区别
二 总结与启示
现当代中国海洋文化的重构历程
一 引言
二 中国海洋文化的补缀与重构
三 中国海洋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
四 结语
试论绍兴地域文化中海洋文化特征
一 具有海洋文化特征的经济活动
二 具有海洋文化特征的军事活动
三 具有海洋文化特征的信仰习俗
四 具有海洋文化特征的科学观念
五 具有海洋文化特征的文学艺术
日藏宋元禅僧墨迹的文献与史料价值*
一 文献价值
(一)补遗
(二)校勘
二 史料价值
(一)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
(二)中日禅宗史研究
(三)文学研究
(四)文字、书法、茶道研究
海疆意识与海权思想
钓鱼岛是中国固有的领土——以日本井上清《关于钓鱼岛等岛屿的历史和归属问题》为中心
1874年日本侵台与近代中国的东海危机
一 琉球问题与1874年日本侵台
二 1874年日本侵台与东海危机
三 东海危机与中国近代海防意识的强化
四 余论
文献·历史·沉思——环东海四题
一 “亲魏倭王”赐印年
二 说“唐船”——二百年间,中日交流单行道
三 琉球与日本——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琉球国京都通事郑文英墓说明文字指瑕
四 钓鱼岛是谁的——读村田忠禧《如何看待尖阁列岛/钓鱼岛争议》
东西方对台湾在海洋世界中地位的认识
一 引言
二 中国对台湾在海洋世界中地位的认识
三 日本对中国台湾在海洋世界中地位的认识
四 美国对中国台湾在海洋世界中地位的认识
五 余语
近代中国海权思想浅析
引言
一 近代中国有无海权思想
二 近代中国海权思想导源
三 马汉《海权论》对近代中国海权思想的影响
四 结语
海洋经济与舶务
海外之变体:明清时期崇明盐场兴废与区域发展
一 从盐场到州县
二 天赐场的“沉浮”
三 崇明场的复建与“盐斤加价”
四 结语
清代以来墨鱼资源的开发与运销
一 引言
二 来源:浙南和福建渔场
三 来源:舟山渔场
四 销售区域的变化及其原因
五 结论
唐五代温台地区的海洋经济
一 政府控制下的海洋制盐业
二 品种丰富的海洋捕捞业
三 航路纵横交错的海洋交通业
四 以瓷器为核心的海洋贸易
五 沿海地区的商品性农业经济
六 余论
宋代温州市舶务设置时间考辨
海防、海禁与海盗
明清海外贸易中的“歇家牙行”与海禁政策的调整
引言
一 明清海上走私贸易中的“歇家牙行”
二 政府利用“歇家牙行”与海禁政策的调整
结语
元朝浙江沿海军力略论
一 元朝浙江沿海军力的构建与演变
(一)沿海军力格局的形成
(二)沿海守军调迁与防守重点
(三)元朝浙江沿海军力的瓦解
二 元朝浙江沿海守军的职能
(一)镇抚“盗叛”
(二)征防外国
三 余论
海洋语境下的清康熙后期禁海政策探析
一 武力与利润:荷、西殖民者来华的方式、目的
(一)荷兰印象:“海盗”与“边疆之患”
(二)荷兰策略:“军事援助”与“贸易特许”
(三)禁海实质:回应限制华商的海外政策
二 发展江南与安定百姓:东洋贸易与禁止移民的目的
(一)保持东洋贸易与发展江南经济
(二)粮价上涨、海盗频发与禁海政策
(三)自弃化外与禁止移民
小结
论清末“以匪治匪”的治理海盗政策——以浙江招降布兴有部为例
元代海洋经济政策与东南海上动乱——以温州为例
一 元代温州海洋经济的发展条件
二 温州海洋经济的类型
(一)沿海渔业
(二)盐业
(三)商业贸易
(四)粮食海运
三 元代温州海洋社会经济政策的弊端
(一)海运征发影响渔民生计
(二)食盐法的实行
(三)市舶停废
四 元末的温州海上动乱
五 结语
航运与海港
上海走向海上:从河运港市到远洋深水港的发展例证
一 上海港市的形成发展与历史沿革
二 上海主要的历史舞台——十六铺
三 洋山深水港——上海迈向世界第一大港
近代上海与浙东沿海地区的航运往来
海港城市传统节庆活动的历史图像:以基隆的中元祭为例
一 前言
二 地缘冲突的血缘化解:姓氏轮值主普制的渊源与发展
三 以“赛阵头”代替“打破头”:姓氏轮值主普制的意义与演变
四 结语
17世纪东亚港口城市“有限开放”的政治背景——以广州、长崎和釜山为中心
一 明中晚期至清初“锁国体制”下的广州
二 德川幕府初期“锁国体制”下的长崎
三 “南北交困”格局下的釜山
四 结语
清中前期江南沿海市镇的对日贸易——以乍浦港为中心
一 乍浦港兴起前江南地区概况
二 乍浦港的兴起
(一)兴起原因
(二)兴起的表现
三 乍浦港中日贸易对江南地区的影响
海商与朝贡
从汪楫奉使琉球看清初中琉关系
一 汪楫奉使琉球的原因与经过
二 汪楫一行在琉球的活动及与琉球国的交流
(一)兵防
(二)礼制
(三)习尚
(四)文学
三 汪楫奉使琉球对中琉关系的影响
宋朝海商与中日关系
一 宋朝海商群体的发展壮大
二 宋朝海商与中日政治关系
三 宋朝海商与中日贸易和文化交流
四 余论
多样形态与通用话语:宋朝在朝贡活动中对“四夷怀服”的营造
一 宋朝朝贡体系的多样形态
(一)宋朝的多层次的朝贡体系
(二)朝贡诸国对宋朝朝贡制度的多样态度
二 宋朝对外文书的通用话语对“四夷怀服”的营造
三 国内政治中对“四夷怀服”的营造
(一)修润国书和代写国书的政治意义
(二)朝贡礼仪对“四夷怀服”的营造
(三)祭典大礼对“四夷怀服”的营造:以封禅为例
四 结论
晚清洋务奇人黄维煊事功考
一 与中外贸易
二 以军功著称
三 参福建船政
四 北援天津,西剿运镇
五 任台湾同知
六 倡迁法教堂
七 嗜学多藏书
八 承继父业的黄家鼎
茅元仪与明代中西文化交流
一 《大明西使志》和渤泥国书
二 茅元仪与西洋科技
三 茅元仪看西洋天学
海上社会再认识
明清时期中国东南沿海与澳门的“黑人”
一 明代文人笔下记录的中国东南海上的“黑人”
二 澳门开埠后中国文人记录的澳门黑人
三 明清东南海上及澳门黑人的来源
(一)来源于东南部非洲的“黑人”
(二)来自霍尔木兹的“黑人”
(三)来自印度的“黑人”
(四)来自孟加拉和马六甲的“黑人”
(五)来自帝汶的“黑人”
四 明清时期澳门黑人的数量及其在澳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战时清政府对海峡西岸移民社会的控制——以台湾林爽文事件中的福建漳州府为例
一 引言
二 控制漳州天地会组织
三 补齐漳州粮食缺口
四 提防漳州军人哗变
五 拘讯漳州海上贸易商人
六 小结
清代浙北平原的海洋灾害及其社会影响——以海宁县为中心的考察
一 清代浙北海洋灾害概况
1.清代浙北平原海洋灾害的变化趋势
2.清代浙北平原海洋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
3.清代浙北平原海洋灾害的表现
二 海洋灾害对地方社会的影响
1.台风对清代海宁社会的影响
2.潮灾对清代海宁社会的影响
三 海洋灾害的社会应对与成效
四 余论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