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多民族文学与民俗文化

纸书售价: 52.8 纸书定价:¥66.0 电子书售价: 26.4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民族文学与民俗文化研究
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整合与中华民间文学的总体风格
一 
二 
三 
多维文化渗透与民族文学史观的变革
一 民族文化史的观照
二 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过程
三 民俗文化生态的宏阔背景
四 审美意识的深层探析
五 文体论和叙事学理论的采借
中国文学地图整体景观与中华民族文学史观的建构
一 引论
二 中华民族文学衍生空间的宏观扫描
三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对构建中华多民族文学完整文学景观的意义
四 中华民族文学史观的建构与多民族文学史的编撰
五 结论
多维文化聚合与壮族抒情悲歌繁荣的原因
一 社会文化的潜源
二 歌唱文化的底蕴
三 生命价值的显现
四 心灵苦闷的消释
五 结语
生死间的暧昧:清代“尸变”故事中的观念与情感
一 行走的尸体:清代志怪小说中的“尸变”故事
二 生死之间的“暧昧”:“尸变”故事中的文化观念
三 停柩浮厝与入土为安:“尸变”故事中的情感冲突
关于民俗性质的新思考
一 “民俗”的语源和我国学者对“Folklore”的译述
二 众说纷纭的“民俗”定义
三 民俗与人类及其文化的关系
四 民俗作为文化现象与一般文化现象的区别
审美与艺术人类学研究
审美人类学的学理基础与实践精神
一 审美人类学研究的理论渊源
二 审美人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三 审美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的契合
四 审美人类学介入现实的实践途径
五 余论
审美人类学:价值取向与方法抉择
一 世纪之交的困惑与省思
二 从载体中寻找突破路径
三 规范化的人类学理念与方法的采借
(一)人类文化的整体观
(二)跨文化比较的学术视野
(三)田野作业获取资料的方式
(四)主位与客位相交叉的探视视角
(五)动态变迁的发展观
四 立足中国本土的价值实现机制
五 迈向人民的建设性研究宗旨
审美人类学理论研究初探——从本质界定、功能分析到意义认知
一 美的特质的界定:从古典进化论到历史特殊论的审美研究
二 美的功能分析:从功能学派到新进化论的审美研究
三 美的意义认知:从结构主义到实践人类学的审美研究
四 审美制度研究:对进一步发展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展望
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审美认知研究
一 艺术、审美与认知
二 审美认知研究的路径
(一)形式与审美认知
(二)技艺与审美认知
(三)审美认知与日常生活
(四)审美认知与感官方式
三 审美认知研究的思考
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人观表征——从《自我之舞:人观与加瓦尔地区般度戏史诗剧的表演》谈起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民族志背景
三 主要内容与理论目标
四 理论思考与问题的深化
从晦暗到明亮:育伦古人精神力量中的审美维度
一 导论
二 育伦古绘画与Bir’yun的创造
三 明亮的仪式价值
四 育伦古人仪式的表演性质对审美感知的影响
五 结论
民间信仰与身体文化研究
壮族民间师公教:巫傩道释儒的交融与整合
一 
二 
三 
四 
桂中上林县西燕镇壮族民间师公教基本要素的田野考察
一 名称之由来
二 三十六神七十二相
三 教法与科法
四 唱本与科书
五 神像与法器
六 面具与服饰
七 唱师与跳师
八 师系与师班
桂中壮族民间的莫一大王崇拜及其内隐意蕴
“三界”宇宙观与社会空间的建构——广西那坡县黑衣壮族群空间观念的研究
一 前言
二 “天、地、水三界”宇宙观的表述
三 家屋的空间结构与象征意义
(一)家屋的空间结构
(二)室内空间的方位等级
(三)家屋的象征意义
四 生活空间的建构与象征意义
(一)神灵的空间隐喻
(二)生活空间的象征等级
(三)生活空间的文化建构
五 “凉:热::生活世界:外部世界”空间的情感意义
社会身份标记——红瑶身体装饰的文化表达研究之一
一 身体装饰的多元文化表达
二 红瑶传统身体装饰类型
(一)失落的男性传统装饰
(二)“斑斓”的女性传统服饰
三 装身寓“通过”
(一)保身锁魂:婴幼儿的身体装饰
(二)穿裙换头:成年女性的三种装束
(三)认祖归宗:阴阳之隔的寿衣
四 结语
族群历史记忆的身体再现——红瑶身体装饰的文化表达研究之二
一 研究背景
二 “红瑶纪尾”:盘瓠图腾“同体化”现象
三 “抛乡抛地抛山,千万不抛江”:漂洋过海纹
四 “朝绣私章头上戴,夜绣大印身上穿”:佑身瑶王印
五 结论与讨论
剪发易服的身体政治——红瑶身体装饰的文化表达研究之三
一 研究背景
二 污秽古怪:对特种部族的身体想象
三 剪发易服:去差异化的身体政治
四 结语
身体与家屋空间的构建——红瑶身体的空间性及其象征研究
一 家屋的“身体化”与红瑶家屋的空间布局
二 起屋:家屋生命力和孕育力的获得
(一)起屋过程和仪式
(二)身体、树与家屋的类比和生命力互渗
三 性别区隔与身体空间方位象征
(一)性别区隔:女性在香火边缘
(二)性别空间化:“有秽”女性与兄弟的家屋
(三)身体空间方位的象征
四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
略论文化生产力视域下的广西特色传统文化
一 
(一)民族性与多元性
(二)原生性与独创性
(三)整合性与变异性
(四)边缘性与开放性
二 
(一)民族文化
(二)稻作文化
(三)山水文化
(四)海洋文化
(五)历史文化
(六)边境文化
三 
(一)深入开展广西特色传统文化普查研究,同时做好广西特色传统文化的宣传推介
(二)加大服务于特色传统文化发展的文化设施建设,引导开展特色文化群众活动
(三)大力实施以广西特色传统文化为依托的“特色文化名牌创建工程”项目建设
(四)着力构建以广西特色传统文化为依托的旅游景区和文化产业园区品牌集群
建设龙脊壮族文化生态村研究
一 从生态博物馆到文化生态村
二 建设龙脊壮族文化生态村的有利条件
三 实施龙脊壮族文化生态村建设的初步构想和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壮族民歌传统与诗性思维的文明史价值
一 民歌传统孕育诗性思维模式
二 诗性文化语境失落危及诗性思维的运作
三 心灵习性的延续与诗性精神的价值
四 结论
广西民族文化旅游的文化理念与开发前景
一 旅游——一种文化阐释的行为
(一)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将是文化旅游
(二)民族文化旅游应成为广西文化旅游的发展重点
(三)“共生与共赢”的文化理念及民族特征的价值与意义
(四)树立正确的文化理念是广西民族文化旅游成败的关键
二 走向自然、走向民众——广西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前景
人类学整体论视野下的民间信仰非物质文化遗产化——以广西红瑶为个案
一 被污名化的历史
二 “阴阳一理”:红瑶信仰体系
三 民间信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魂”
(一)红瑶信仰与节日
(二)红瑶信仰与传统知识
(三)红瑶信仰与民族艺术
(四)红瑶信仰与民族口传文学
四 谁的遗产:作为文化整体的民间信仰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