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人的迁移与传播

纸书售价: 56.0 纸书定价:¥56.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第一篇 人的迁移与传播概论
第一章 人的迁移概念与类型
第一节 关于迁移的概念
一 迁移的概念
二 与迁移相关的几个名词术语
(一)与“迁移”含义相近的三个词:迁居、移居、迁徙
(二)与“迁移”相关的两个词:流动、移民
三 人的流动和迁移越来越频繁
四 移民的两极规律
(一)移民的两极规律
(二)历史上的移民许多是被迫的
(三)现代移民:到发达国家或地区去追求幸福
第二节 迁移的两大类型:文化内迁移与跨文化迁移
一 文化内迁移与跨文化迁移
(一)文化内迁移与跨文化迁移的含义
(二)跨文化迁移、交流最引人注目的内容:异质文化
二 国际移民的主要类型
第三节 移民与城市发展、城市文化
一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伴随着移民
二 移民城市与移民城市的文化——以深圳为例
(一)移民城市深圳
(二)深圳文化
第二章 人的迁移传播
第一节 人的迁移传播研究现状和本书的思路
一 人的迁移传播研究现状
(一)对人的迁移研究多取社会学、人口学、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等视角
(二)以传播学或文化学视角对人的迁移研究
(三)小结
二 本书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 人的迁移传播与信息和文化
一 迁移传播需要面对的两个重要概念:信息和文化
(一)信息和文化
(二)文化和文明
(三)交流、交往、交际
二 现代人类迁移与信息、文化流动的双向不对称现象
三 中西迁移与文化交流的不对称及其转变
(一)中西人才交流的不对称
(二)中西文化交流的不对称
(三)实现人才和文化交流不对称转变的关键
第三节 人的迁移传播了什么
一 迁移带去或带回了什么
(一)随身携带着种族信息
(二)带去工艺技术
(三)带去文化思想、风俗习惯
(四)带去体制与制度
(五)带去深层文化心理
二 人在迁移中随身携带的行李、物品凝结着技术和文化信息
(一)各种迁移活动中随身携带的行李、物品及其凝结的信息和文化
(二)移民对于某些文化的保存和流传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第三章 人的迁移传播特征
第一节 人的迁移——一种远距离移动传播
一 人体不移动的信息传播和人体移动的信息传播
二 人体移动传播的独特优势
三 迁移传播与旅游传播比较
(一)游动中的传播与定居后的传播
(二)相对深层和浅层的传播
第二节 人的迁移是综合的实体体验传播
一 人体是天然的多媒体,是综合的文化载体,因而迁移是综合传播
(一)人体是综合的传播媒体
(二)人是活媒体
二 人的迁移是综合的实体体验传播
(一)直接的实体体验对于了解和认识迁移地的情况极端重要、不可取代
(二)到国外留学的必要性
第三节 人的迁移也是某种文化的活样本实体传播
一 人的迁移与一般的文化交流不同,它是不同文化活体的直接相遇
(一)人的迁移是不同文化活体的直接相遇
(二)在不同文化活体直接相遇中动作和表情传播占有重要地位
二 文化活样本实体传播
(一)传教者——宗教活样本
(二)留学生——代表着祖国的形象
第四节 迁移:人类最深入的文化交流方式
一 人类文化交流、传播的三种主要方式
二 迁移是人类最深入的文化交流方式
(一)迁移:最深入、细致地了解、体验异质文化的途径
(二)留学:最有成效的跨文化信息、文化传播、交流方式
(三)技术移民:最有成效的技术传播方式
三 当移民达到一定规模时,伴随而来的文化会影响和改变移居地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一)人的迁移必然要把文化习俗带入迁居地
(二)更重要的是,当移民达到一定规模时,伴随而来的文化会影响和改变移居地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三)留学生或移民达到一定规模时,才能显示出较明显的文化输出效应之一——春节
(四)留学生或移民达到一定规模时,才能显示出较明显的文化输出效应之二——唐人街
(五)留学生或移民达到一定规模时,才能显示出较明显的文化输出效应之三——上海外滩
(六)海外华人数量众多是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的优势
四 跨文化交流中的底色文化回应与多元文化回应
(一)底色文化回应与对比、反思
(二)多元文化回应
第五节 人的迁移与文化融汇、创新
一 移民社会和移民文化
(一)移民社会和移民文化的概念
(二)移民文化的特征和优势
二 “异质双螺旋文化结构”
(一)犹太移民拥有两个异质的智能库
(二)地球“生命大爆发”与“异质双螺旋文化结构”
(三)“异质双螺旋文化结构”优势的佐证
(四)对中国留学活动提出的建议
三 异质文化的融入是重大文化创新的重要条件和途径
(一)西方文明融入了包括中国文明在内的异质文明之后才实现了创新和飞跃
(二)东方异质文化启发西方科学的一个案例——《易经》与二进制
(三)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互为异质文化和他山之石
四 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与异质文化融入
(一)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
(二)汉唐融入了有活力的异质文化
(三)唐代以后中华文化所融入的有活力的异质文化成分很少
(四)最有希望接纳海洋文明的台湾其主体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
(五)20世纪,中华文明融进有活力的异质文明后再次爆发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五 往返迁移所带来的文化碰撞与交流
(一)中国人的故乡情结
(二)海外华人的爱国情怀
(三)将异质文化和异域生活方式带回故乡
第六节 人的迁移带来的民族、文化同化与融合
一 人的迁移使不同的民族走到一起,为不同民族和文化的沟通、融合奠定了客观基础
(一)民族迁移形成了中华民族,汉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干
(二)人的迁移带来了文化融合
(三)强势文化、文明程度高的文化在文化融合、同化中处于主导地位
二 同化实质上是对新环境的适应,因此同化是迟早的事
(一)同化实质上是对新环境的适应
(二)同化也是频繁交流、传播的结果
(三)同化是迟早的事
三 最不易被同化的民族
(一)开封犹太移民的同化
(二)华人也被认为是最难被同化的民族
(三)华人长期保持固有文化传统的活案例——哈萨克斯坦“陕西村”
四 移民后代的文化认同
五 人的流动、迁移与全球化
(一)人的流动、迁移与全球化
(二)全球化与人类文化的未来
(三)全球化、全球范围的人口流动与星巴克连锁店
六 宗教是文化融合的重要阻力
第二篇 文化内迁移与传播
第四章 中华民族内迁移与传播
第一节 客家与作为迁移产物的客家文化
一 客家简况
二 历史上客家的六次大迁徙
三 客家文化是移民的产物
(一)中原文化构成了客家文化的主体,但也深深刻上了南方少数民族的印记
(二)客家文化的某些特征
第二节 “和亲”与文化传播
一 汉文化习俗与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的交锋碰撞
二 少数民族在礼仪、服饰文化等方面普遍受到中原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 和亲的文化影响是双向的
四 影响大都由上层开始
第三节 人的迁移与草原文化和中华文化
一 草原政权与草原文化
二 草原文化影响并融入中华文化
第四节 台湾“陕西村”、流放宁古塔、闯关东与传播
一 台湾“陕西村”
二 流放宁古塔
三 闯关东
(一)“闯关东”对东北文化的影响
(二)山东人把齐鲁民间年画带到东北
(三)移民改变了东北的农业生产方式
第五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与传播
一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后受到的“再教育”
二 “知青”的影响和留守“知青”的命运——以延安北京“知青”为例
(一)留守延安的一个原因
(二)留守知青所从事的工作
(三)知青给当地带来的某些积极影响
三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与农民工进城的比较
第五章 农民工迁移与传播
第一节 农民工与传播学研究
一 农民工简况
二 农民工迁移对于传播学研究的特殊意义
第二节 农民工与城市的特殊关系
一 从不适应到逐渐适应
二 “边际人”
(一)农民工“边际人”的尴尬身份
(二)农民工“边际人”身份对子女的影响
三 信息孤岛
四 农民工与城市市民的关系与交往
(一)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缺少交往
(二)“外来媳妇”与当地人的交往
第三节 城市工作与生活对农民工的影响
一 进城的普遍动机:发展自己和开阔视野
二 对工作和生活能力的积极影响
三 对思想观念的影响
第四节 农民工给农村带回了什么
一 带回了新信息和新观念
二 带回了资金,带回了管理和创业能力
第五节 中国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工市民化
一 新农村的基本方向:城镇化
二 农民工市民化是农民工流动的基本趋势
(一)成为真正的城市市民是多数农民工的愿望
(二)职业转变是农民工成为城市市民的重要前提
第三篇 跨文化迁移与传播
第六章 留学与传播
第一节 中国留学简史
一 中国出国留学概况
二 留学生在近现代中国社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社会政治方面
(二)科学技术方面
(三)思想文化方面
第二节 学习、体验、接受异质文化
一 到国外留学的必要性
二 适应当地生活习俗
三 体验、接受异质文化
四 在对比、反思中寻找改造中国的道路
第三节 将异质信息和文化带回祖国和故乡
一 完整地将西方自然科学引入中国
二 引进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各种社会思潮
三 引进西方学术思想的方式
四 带回了宽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新的思维方式
五 带回了创造能力和创办新事业的能力
六 留学接收国的心理:传播、扩张自己的文化
七 留学生存在的某些问题
第七章 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国和美国文化
第一节 独一无二的移民国家
一 典型的移民国家
二 移民在美国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第二节 移民文化与美国文化
一 美国文化就是移民文化
(一)美国的主流文化是典型的移民文化
(二)美国文化是外来文化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二 美国文化要点
(一)主流价值观
(二)清教精神与实用主义
(三)自治与民主
(四)美国性格:乐观进取
(五)美国性格:迁移习惯
三 美国也需要反思
第三节 “熔炉”与“色拉盘”
一 “熔炉”
二 “色拉盘”
参考文献
后记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