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社会学:连续与断裂的学术历程
纸书售价: ¥21.0 纸书定价:¥21.0
-
作者: 杨昌勇责任编辑: 郭晓鸿出版时间: 2004-06-01ISBN: 7-5004-4419-2字数: 220千字浏览人数: 225次所属丛书: 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导论:对“新”教育社会学的学派认定
一 范式与科学共同体、学派的基本关系
1.范式的基本涵义
2.范式与科学发展
3.范式与科学共同体、学派的分类
二 教育社会学传统中几次重大的范式转向
1.教育社会学的“前范式”时期
2.“规范性范式”时期
3.“证验性范式”时期
4.范式竞争时期
三 “新”教育社会学学派认定的几种见解
1.把“新”教育社会学归入解释论范式
2.把“新”教育社会学归入互动理论
3.把“新”教育社会学归入社会行动视角
4.把“新”教育社会学归入社会变革理论
四 概念变迁视界中的“新”教育社会学
1.“新方向”与“再生产”、“抵制”的连续性
2.“新方向”与“批判教育学”的连续性
五 建构一个范式三维框架的尝试
1.研究范式
2.理论范式
3.哲学范式
第二章 “新”教育社会学产生的动因
一 “新”教育社会学产生的社会动因
1.“新左派”运动为“新”教育社会学的产生拉开了序幕
2.“新”教育社会学对“新左派”运动的继承
二 “新”教育社会产生的学术动因
1.“旧”教育社会学的式微
2.“新”社会学为“新”教育社会学提供了理论资源
3.教育论争焦点转向课程所起的推动作用
4.对三大经典传统的继承
5.吸收知识社会学的营养
6.“新”教育社会学产生前自己的学术积累
7.几种学术传统的融合的推动
第三章 “新方向”之“新”: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 “新方向”的研究对象
1.教育知识社会学实现了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转向
2.“新”教育社会学教育知识社会学的主要新观点
3.课堂社会学研究为教育社会学增加了一个重要领域
4.课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新观点
二 “新方向”的研究方法
1.“新方法”是对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2.对解释学的借鉴
3.对互动论的借鉴
4.对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研究的借鉴
5.对人类学研究的借鉴
6.“新方法”改变了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传统
第四章 “再生产”: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的形成
一 “新方向”转向马克思主义
1.“新方向”转向马克思主义的逻辑推进
2.“新”马克思主义对“新方向”转向的影响
3.对“新方向”自身缺陷的超越
二 “经济再生产模式”
1.“经济再生产理论”的理论基础
2.“对应理论”的要义
3.对隐蔽课程的研究拓展了人们的视野
三 “文化再生产模式”
1.“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早期成果
2.“文化资本”的要义
3.语言与再生产
四 “霸权国家再生产模式”
1.“霸权国家再生产模式”的理论基础
2.国家影响知识的生产和传递
第五章 “抵制”:马克思冲突概念的体现
一 能动的早期“抵制理论”
1.早期“抵制理论”与“新方向”的连续
2.现代文化研究中心与早期“抵制理论”
3.抵制的亚文化
二 在批评和反思“再生产”中转向
1.对“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批评与反思
2.对“经济再生产理论”的批判与反思
3.对“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批评与反思
4.对“国家霸权再生产理论”的批评与反思
三 新马克思主义的“抵制理论”
1.抵制论者的马克思主义认同感
2.对早期“抵制理论”的批评与提升
3.追求解放的理论旨趣
一 “批判教育学”的孕育与流行
1.“批判教育学”的学术渊源
2.从“批判教育理论”中崛起
3.在“后现代”语境中崛起
二 “批判教育学”的追求与方略
1.以健全人格为基础的解放理念
2.创建一种新的大众教育哲学
3.创造一种新的语言
4.重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5.赋予变革性知识分子历史使命
第七章 “新”教育社会学衰退的动因
一 社会大环境的制约
1.社会政治氛围的影响
2.经济危机的影响
二 教育领域“左”、“右”势力的制衡与重组
1.“新左派”教育运动的失势
2.“新右派”教育运动的复活
三 “新”教育社会学的力量分化与消解
1.基本概念的变迁导致学派的分化
2.“激进”色彩的减弱
3.对“马克思主义”态度上的变化
第八章 结语:“新”教育社会学的现状、前景与启示
一 “新”教育社会学的现状与前景
1.“新”教育社会学在范式多元竞争中挣扎
2.教育的意识形态和理念之争更趋激烈
二 从“新”教育社会学看我国教育研究
1.时代需要多学派
2.以学术为基础的论争
3.教育学实践的向度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英文目录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32912号-1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