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市场经济与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研究:当代“公共哲学”的理论视角

纸书售价: 88.0 纸书定价:¥88.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全部显示∨

目录

导论 “公共性”问题的凸显与人文知识分子的文化—价值理性自觉
一、“公共性”因何或者何以成了一个问题:动因探究与背景透视
二、“公共性”问题研究的理论“公度性”:基于哲学理性层面的分析框架与视角寻求
(一)公共性的含义——中外思想家的理解和界定
(二)“公共性”内涵的多个维度
(三)公共性研究的理论意义
三、“公共性”问题的契机、缘起与本土境域:中国特色“公民社会”与公共领域的萌生
四、“公共性”问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制度安排的“公正性”难题的化解与中国“公共性社会”理想的形成
(一)国民精神(性)的改造:“公共性关怀”信念的养成
(二)公共性社会之理想的公共话语的形成
第一章 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规范理性基础与实践价值逻辑
一、“公共哲学”观念的历史嬗演:基于“美好生活”的社会“治道”理想与公正秩序追求
二、“公共哲学”观念的当代主题与旨趣:反思并探求社群共同体生活的“公共理性”基础与公共价值规范支撑
三、现代“公共哲学”的背景与论域:反思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性“个人主义‘话语霸权’”与生活方式,寻求并澄明以“公共社会”为新特征(质)的理想“中国形象”
四、现代公共哲学的意义呈现或功能与使命:全球化时代人类理性之统一性根基的追寻和承诺——生存本位的文化—价值“公共性”理念
五、现代公共哲学的内容与框架:立足“中国问题”意识,探求社会自由与公共秩序间的合理张力,造就和化育社会“公共生活之新风气”
六、现代公共哲学问题的研究路径与方法:立足“对话”逻辑,探求全球化时代大尺度视域内公民社会社群共同体际多极主体生存的实践合理性智慧
第二章 全球化、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公共生活”合理性的理性审视
一、全球性社会公共问题的共同关注与理性审视:公共哲学兴起的历史背景与理论逻辑
二、人类公共生活合理性和公共生活智慧的艰难寻索:公共性问题的哲学反思传统与现代追求
三、中国知识界有关“公共性”问题言说的多学科视角:聚焦中国的制度公正问题与制度创新实践
(一)“经济学视角”——凸显经济制度与财政管理的公共性、民主性价值理念,追求经济制度的公正性与创新
(二)“政治学视角”——“公民社会”的勃兴与“公共政府”的构建,由国家(政府)统治走向多元化的“社会治理”
(三)“伦理学视角”——伦理公共性:立足“社会公共理性”,寻求人类公共生活实践规范合理性之普世伦理共识,建构社会现实生活之文化合理性向度
(四)“法学视角”:致力于制度公正性与社会公共秩序建设,在法治实践中建构相应的社会公共话语
(五)“教育视角”——教育公共性:立足公共教育权力变迁现实,重构公共教育体制,求解教育的公益性与资本寻利性价值悖论
(六)社会学——探寻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与市民/公民社会关系的合理模式,再造公共性社会理想
(七)传播学——瓦解旧的“公共性”理念,创造新的“公共空间”
(八)艺术学的视角:摆脱将艺术仅视为一种“思想文化形式”的狭隘观念,还原艺术的社会实践意义
(九)生态学理论的视角:实现自然界的人类本性,在普遍的“生态觉悟”中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正义境界
四、现代“公共哲学”何以可能——含义辨析与义理澄明
五、“公共理性”对社会公共生活的规约:现代公共哲学的内在特质、理论旨趣与价值追求
六、现代公共哲学研究的理论资源:世界哲学、公共行政学与“类哲学”
第三章 西方历史文化中“公共性”观念的视界变移与“公共生活”的演进逻辑
一、西方思想文化中的“公共性”观念的历史演进及其理论认知
(一)社会公共生活本质与价值的初步探索与体认:古希腊思想家的“公共性”观念
(二)“公共性”理念与社会公共生活在中世纪皇权、教权联合挤压下的迷失
(三)“公共性”理念与公共生活形态在近代的奠基
(四)“公共性”理念论证的完成
(五)公共性观念在现当代的拓展与深化
二、“公共性”理论的当代反思:现状及类型探讨
(一)“公共性”研究的现状
(二)“公共性”类型的探讨
第四章 中国传统社会之“伦理本位”特质与民众“公共精神”的缺失
一、“公共精神”:透视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生态的新视角
二、“公共精神”缺失之背景透视:宗法“伦理本位”的“私民社会”及其生活风格特质
(一)“伦理本位”社会的分析与描述
(二)“公共性”极度稀薄的社会生活风格特质
(三)“伦理政治”形态下社会公共生活的“治理”之道
三、“公共精神”缺失之理论溯源:“公”、“私”之辩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共性”问题的底蕴
(一)公与私的字义构型溯源及其文化意理结构
(二)“公”观念的本位化及其理论根据——天、天道、天理
(三)“私”本位说的出现及其公私价值判断的易位
四、一种“现代性”反思——“公”“私”之辨的价值困境及其当代性意义之澄明
(一)现代性视野中“公”“私”之辨的语义差异及实质
(二)“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解释框架的引入与公私之辩价值困境的超越
(三)从“私民社会”走向“契约关系社会”:普遍主义的社会公共性观念的诉求
第五章 人类“公共利益”正当性的探求与“公共悖论”的有效化解路径
一、个人理性与集体非理性之间的冲突:由公共生活中的社会“搭便车”现象与集体行动难题所引发的思考
二、“公共利益”概念的理解与阐释:从抽象的道德原则到具体个体的共同福利
三、“公共利益”的本质及其与共同利益的关系
(一)共同利益与共同体利益:概念辨析与属性分析
(二)公共利益的本质属性
四、“公共悖论”的化解: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的正确理解
第六章 类群本位的“真实共同体”的价值理想与历史主体之实践性生存智慧
一、马克思“公共哲学”观历史性孕生的社会时代背景及其思想文化语境
二、马克思新哲学的理性观是实践的“公共理性主义”
三、马克思新哲学观的“公共价值”目标:人和世界都获得解放的“大公共主义”
(一)公共理性基础上的个性自由主义的社会
(二)平等主体间交流理性基础上的公共主义社会
(三)共产主义社会是人与自然实现了和解的生态公正主义的社会
四、人类自我造就和自为拥有着的“意义结构”:“公共实践”的旨趣与人类学立场的思维方式
(一)马克思的“公共哲学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公共世界”图景,以及一种全新的理解、评判和掌握世界的“公共理性”智慧
(二)马克思的“公共哲学观”为我们提供了人类活动的一种全新形式——“公共实践”形态
五、基于现实群体主体际合作性生存智慧——马克思公共哲学之实践辩证法
六、西方学者对马克思公共哲学观和方法论的诘难和反思
第七章 全球化场域中世界性“公民社会共同体”的生成
一、全球性“世界公民社会共同体”的时代特质:全球化语境下对“现代性”理性个人主义观念的反思
(一)全球化的基本特质:“同质化”与“异质化”的双向互动
(二)“现代性”(modernity)启蒙理想及其所导致的以多元、差异为特征的个人本位的“原子化”社会
(三)全球化对“现代性”(modernity)理性个人主义观念与制度文化的强化、冲击与改写
二、全球性“世界公民社会共同体”:历史必然性、“社会”根据及其场域生成
(一)全球性世界社会“共同体”凸显的历史必然性
(二)“社会”本身作为全球社会公共生活主体姿态意义的凸显
(三)世界性“全球公民社会”场域的生成
(四)互不依赖式共存:全球性世界公民社会中的个体生活情境
三、“全球公民社会共同体”之公共秩序和集体行动的逻辑的达成:以新“全球主义”理念为基础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实践
(一)“全球主义”:理论特质与实践追求
(二)“全球公民社会共同体”的制度创新: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公共秩序的达成
第八章 全球化时代人类生存之“公共理性”的理论诉求
一、公共理性:人类“公共生活世界”之公共性问题和“公共危机”的理性之思
二、公共理性问题的滥觞:启蒙的“文化现代性构想”理念的危机及其由来
三、“公域”与“私域”的二分与“社会自主性”问题的公共理性关怀:普遍主义与文化特殊主义理性话语的有效超越
四、制度公共性理念对市场社会个体理性的遏制与“公共理性精神”生长空间的营造
第九章 “多元共生”理念统合下的“互利共赢”、“价值共享”与和谐理想
一、全球化之“普遍主义”追求的反思:“文化公共性”意义
二、“新全球化时代”类群本位意义上的公共生活正当性何以可能
三、“异质者共在”观念的彰显与“生存共同体”界域的合理拓展:现代公共哲学的基本生存信念
(一)“公共世界”时代的来临与多元主体平等共在信念
(二)“共生”与“和合”理念的深层认肯:全球化时代的公共理性诉求与不同族群人类生存意义共契信念
(三)同构—互动理想格局的追求与“群己关系”问题的实践新思维:现代公共哲学的“人我互利共赢”信念
(四)形式公共性理念下制度安排与创新的价值诉求:现代公共哲学关于社会发展成果的“人群共享”信念
四、和谐理想的寻求与创造:全球社会公共生活和公共行为公正与否的内在的价值尺度
第十章 人类社群共同体“公共生活”的历史与逻辑:文化背景透析与价值意义澄明
一、社会“公共生活”的基本结构:立基于生存合理性期望的实践——观念模型
二、“公共生活世界”图景中民众公共交往规则的合法化:现代“公民社会”主体公共人格与“公共精神”的培养
(一)“公共世界”、“公共空间”与“公共交往”需要“公共规则”
(二)公共交往规则本质上是社会“公共精神”的理性表达
(三)公共“规则文明”的追求与公民规则意识的培养
三、转型社会民众“公共空间”的拓展与公共生活问题的凸显:公共生活伦理与价值规范的重建
(一)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空间层次及其内容规定
(二)社会转型期中国民众日常生活空间的拓展
四、迈向现代性社会的“公共性自律”理想:开放、多元的公共生活与德性人格之美信念的合理性
第十一章 个人自利与社会公益的冲突及其实质:市场形成秩序的原理与社会公益的生成空间
一、启蒙的“理性经济人”观念预设(公设):思想渊源与哲学基础
(一)启蒙的“理性经济人”观念预设的思想渊源及其基本主张
(二)“理性经济人”预设的哲学与方法论基础
二、理性“经济人”预设的内在困境与挑战:基于历史与文化实践的人类学反思与价值批判视角
三、“理性经济人”之行为约束与制度公正价值的实现:社会公益与“公共性”观念的逻辑限域
(一)“理性经济人”存在的客观性事实及其合理性分析
(二)市场形成秩序的原理:“理性经济人”自利行为制度分析的必要性
(三)市场经济内生的“自发秩序”无法取代政府对社会“公共秩序”的供给
(四)现代市场社会中“理性经济人”之行为约束与制度公正价值的实现
四、“理性经济人”及其行为约束理论对中国社会制度公共性建设的意义
第十二章 谁之“自由”?何种“社群”?
一、“社群共同体”存续的历史形态及其价值旨趣:公共生活的政治伦理逻辑及其理性批判意义
二、“共同体”之本位价值(公共善——公共利益、目的)即是最大的正义:当代社群主义基本理论公设的方法论和规范论意义
(一)“德性之后”之现代社会的公共秩序何以可能?——个人权利与社会正义的理论假设前提问题
(二)“公共利益”(共同目的、善)何以可能?——“社群共同体先在性”的理论逻辑与价值预设——人类群体存在的终极目的合理确认问题
(三)“有我”的社会关系新质何以可能?从“社会”的现实到“社群共同体”的理想——现实自我生存根基的确证问题
(四)个人自由何以可能?——社群的开放性与对多样性的尊重
三、反思“现代性”:自由—个人主义本位文化价值传统的中的社会正义观念及其弊端
四、矛盾的真实性与个体困境的根源的难以消除性: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本质上是“同室操戈”
第十三章 自由主义的“文化公共性”观念及其多元价值观的困境
一、新世纪人类“文化公共性”观念的危机——文化绝对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的冲突与“多元主义”的信念
二、“意义”与“价值”的分裂以及“个体化社会”生存逻辑的出现——近代“理性公共性”理念霸权的弊端及其反思与批判
三、由“现代性”观念所造就的自由主义多元价值观念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四、对自由主义的多元价值观的怀疑和审视:整体性生存与生活准则作为联合社会纽带的主张的启示意义
(一)文化的人格化:后现代社会的价值转向的实质
(二)文化对社会公共生活的引导意义:整体性生活准则及其义务整体性观念
第十四章 “我是谁?”抑或“我们是谁?”
一、认同的本质是个体对自我身份同一性的执著寻求——自我人格确当性的逻辑求证
二、“自我”存在本性的发现与理性自律自主精神的寻求:自我认同的三种不同的历史形态
(一)“前现代自我认同”
(二)“现代性自我认同”的追求、实质及其危机的出现
(三)“后现代性自我认同”观念
三、当代社会自我认同危机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选择之一:新的文化同一性价值公共性的重建
四、全球化、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个体自我人格确当性的意义生成:全球公民社会高远目标下“世界公民主义”的生存理想
(一)现代新认同的基本思维范式问题
(二)文化身份同一性的重建与价值公共性的求证
(三)对新共同体价值之集体性认同的践履和养成问题
第十五章 公民社会、市场与国家之间的良性互动与价值博弈
一、中国式“公民社会”准“公共性”空间的形成及国家—市场—社会三元格局构建的吁求
(一)中国式“公民社会”与自治的公共空间/公共领域的特点
(二)中国公民社会与自主的公共空间/公共领域形成的基本路径
二、着眼于现代社会的“治理”理念与合理的公共秩序的达成:社会“公共价值”的预设与现代“公共政府”之基本框架
(一)“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启示:明确政府的职能
(二)公共产品的“公民社会”/私人供给:将市场社会的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务领域——政府与市场(以企业为主体)的冲突与价值博弈
(三)政府与公民社会的价值博弈与良性互动
(四)市场与公民社会部门之间的价值博弈
三、社会“公共利益”与公共价值的实现路径:寻求以法治与自治为主要路径的保障正义价值实现的制度安排
(一)社会的正义观念及其制度安排
(二)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制度化与公共利益和公共价值的实现
四、公民社会、市场与国家之间的良性互动与价值博弈:社会公共性——中国社会的共同体理性与“公共性社会”的理想追求
(一)社会之“公共性”本性的凸显及其意义
(二)建立在“自愿性公民社会共同体”基础上的当代中国“公共性社会”的理想
第十六章 “公共性”文化观念的危机与中国当代社会公正信念的伦理价值诉求
一、多元社会抑或“断裂社会”公正价值冲突的实质:制度共同体之“公共性伦理文化”观念的深层危机
二、国家信仰的危机与社会公正主体的边缘化:“现代性”中国的社会公正难题及其求解方案评析
三、立足“构成性共同体”与“生成性公正”观念:制度创新、“公共性自律”与实质性社会公正理想的实现
第十七章 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的内在价值冲突及其化解路径探寻
一、市场经济、公民社会与社群“公共生活”之间的内在冲突
二、集体行动困境的克服:现代公民社会的运作逻辑的精髓
三、“社会资本”与公民社会自组织之自律、自治、参与、信任、责任精神的培育
四、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之间内在价值冲突的化解:社会资本理论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第十八章 市场社会与民众“公共精神”品质的培养与化育
一、市场社会:中国民众必须面对的全新的“公共生活领域”
(一)市场经济并不必然产生“普遍公共理性”
(二)资产阶级社会的“公共性”实质上就是发达市场社会的“工具理性”
二、现代公民社会的“公共精神”:发端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三、健康的市场经济体制对“公民社会”的“公共生活”诉求
四、现代公民社会的运作逻辑与民众“公共精神”的品质的养成
附录 “公共精神”:培育与建构“民族精神”的当代形态之不可或缺的理论维度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