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课程改革的政治学研究

A Study on the Politics of Curriculum Reform

纸书售价: 39.2 纸书定价:¥49.0 电子书售价: 19.6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的缘由和意义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 相关概念界定
(一)课程
(二)课程变革与课程改革
(三)政治与政治学
四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课程改革的政治属性
第一节 课程改革的影响因素
一 影响课程改革的外部因素
(一)政治因素分析
(二)经济因素分析
(三)文化因素分析
(四)科技因素分析
二 影响课程改革的内部因素
(一)组织因素分析
(二)人员因素分析
第二节 不同理论视域中的课程改革及其政治意蕴
一 实践哲学的课程改革观
二 结构功能主义的课程改革观
三 批判理论的课程改革观
(一)重视课程现象与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分析
(二)主张从社会权力结构的视角分析课程改革的原因
(三)认为法定课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产物
(四)主张课程发展应以教师和学生对课程实践的反思和批判为基础
四 后现代主义的课程改革观
第三节 课程改革政治属性的表现
一 课程制度
二 课程政策
三 课程目标
四 课程开发
五 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的价值观
(二)课程评价模式的价值取向
第三章 课程改革与意识形态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内涵、特征与功能
一 意识形态的内涵
二 意识形态的性质与特征
三 意识形态的功能
四 教育意识形态的内涵、特征与功能
(一)教育意识形态的内涵与特征
(二)教育意识形态的功能
第二节 课程意识形态
一 不同理论视域中的课程意识形态观
(一)新教育社会学的课程意识形态观
(二)新马克思主义的课程意识形态观
(三)女性主义的课程意识形态观
(四)种族理论的课程意识形态观
二 意识形态与课程的关系
(一)意识形态决定课程内容的选择
(二)意识形态决定课程内容的组织
(三)意识形态决定课程结构
第三节 教科书意识形态透视
一 教科书性质分析
(一)教科书是体现主流知识的权威话语文本
(二)教科书是社会优势群体意识形态的反映
(三)教科书是传递国家意识形态的工具
二 教科书意识形态的类型
(一)政治意识形态
(二)性别意识形态
(三)阶级意识形态
(四)宗教意识形态
(五)种族与民族意识形态
三 教科书发展环节及其对教科书意识形态的影响
第四章 政治体制与课程政策制定
第一节 政治体制与课程政策概述
一 政治体制及其基本类型
二 课程政策的含义与功能
(一)课程政策既是教育理想的反映,也是现实的政治活动
(二)课程政策是知识与价值的选择与分配
(三)课程政策是课程改革的政治计划与手段
第二节 不同政治体制下课程政策制定的类型和模式分析
一 中央集权型课程政策的制定
(一)中央集权型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
(二)中央集权型课程政策制定模式
二 地方分权型课程政策的制定
(一)地方分权型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
(二)地方分权型课程政策制定模式
三 学校自主型课程政策的制定
(一)学校自主型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
(二)学校自主型课程政策制定模式
第三节 不同政治体制国家课程政策的比较分析
一 课程决策主体比较
二 课程标准颁布机构比较
三 教科书制度比较
(一)教科书编审制度
(二)教科书选用制度
(三)教科书出版与发行制度
第五章 课程知识的选择与控制
第一节 课程知识选择的政治学分析
一 知识的类型与功用
二 课程与知识的关系
(一)知识是课程形成的基础
(二)课程是“官方知识”的集中体现
三 课程知识的内涵与特征
(一)课程知识的内涵
(二)课程知识的特征
四 课程知识选择的目的
(一)课程知识是统治阶级提炼和推销其意识形态的有效方式
(二)课程知识是传播统治阶级文化的主流载体
(三)课程知识是文化与国家权力再生产的工具
第二节 国家利益与课程知识选择
一 国家利益的基本内涵
二 现代西方国家的国家利益观
(一)公共论国家利益观
(二)工具论国家利益观
(三)精英论国家利益观
(四)多元论国家利益观
三 国家利益与课程知识的关系
四 国家课程知识选择的思想演变及其基本特征
(一)西方国家课程知识选择的思想演变及其基本特征
(二)我国课程知识选择的思想演变及其基本特征
第三节 课程知识的控制
一 课程知识选择主体的确立
二 课程知识选择标准的确定
三 课程知识的生成与控制机制
(一)课程编制
(二)课程评审与选用
(三)课程实施
第六章 课程改革的社会认同与阻抗
第一节 课程改革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分析
一 课程改革的合理性分析
二 课程改革的正当性分析
(一)课程政策正当性的基本内涵
(二)课程政策正当性的获取途径
(三)课程改革的正当性危机
第二节 课程改革的社会认同与社会参与
一 社会的基本结构
二 课程改革社会认同的内涵
(一)课程改革的政策认同
(二)课程改革的价值认同
三 课程改革的社会参与
(一)课程改革社会参与的类型
(二)课程改革社会参与的途径与方式
四 课程改革中的利益协调
第三节 影响课程改革社会认同与阻抗的基本因素
一 政治因素分析
二 文化因素分析
三 心理因素分析
四 策略因素分析
第七章 课程改革与教师权利
第一节 教师的角色定位与教师权利
一 教师的角色定位
(一)不同理论视域中的教师角色分析
(二)政治维度中的教师角色
二 “教师权利”与“教师权力”的概念辨析及其关系解析
(一)“教师权利”与“教师权力”的概念辨析
(二)“教师权利”与“教师权力”的关系解析
第二节 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权利分析
一 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参与权
(一)课程决策参与权
(二)课程设计权
(三)课程实施权
(四)课程评价权
二 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话语权
三 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权利空间分析
(一)教师参与权空间分析
(二)教师话语权空间分析
第三节 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赋权
一 教师赋权的基本维度
二 教师赋权的主要途径与策略
(一)教师赋权的主要途径
(二)教师赋权的基本策略
第八章 新中国课程改革的政治诉求与理想实现
第一节 新中国历次课程改革的文本分析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课程改革:政治格式化的凸显(1949—1957)
(一)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改革
(二)教材改革
(三)该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政治性分析
二 “教育革命”与“文革”时期的课程改革:政治权力的强化(1958—1976)
(一)“教育革命”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58—1965)
(二)“文革”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66—1976)
(三)该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政治性分析
三 改革开放初期基础教育课程的重建:注重素质教育(1977—1999)
(一)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改革
(二)教材改革
(三)该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征分析
四 世纪之交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方式的“主体化”重构(2000年以来)
(一)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二)该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分析与评价
第二节 课程改革的理想及其实现
一 确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课程改革价值取向
二 构建科学民主的课程改革文化
三 推进课程改革的制度创新
四 形成政府主导与学校自主相结合的课程改革机制
五 保障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基本权利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