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中国风俗史(外一种)

纸书售价: 78.0 纸书定价:¥78.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上 编 中国风俗史
序例
第一编 浑朴时代
第一章 黄帝以前
第一节 太古人民之饮食衣服居处
第二节 畜牧
第三节 农耕
第四节 贸易
第五节 金属器物之使用
第六节 婚姻
第七节 丧葬祭祀
第八节 歌舞
附太古帝王表
第二章 黄帝至夏商
第一节 饮食衣服
第二节 宫室
第三节 文字
第四节 漆器陶器之使用
第五节 人民之程度
甲、民之好恶
乙、民之自爱
丙、民之戴上及爱国
丁、民之参预政事
第六节 婚姻
第七节 丧葬
第八节 祭祀
第九节 养老
第十节 谚语
第三章 周初至周之中叶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饮食
第三节 衣服
第四节 阶级制度
第五节 家族主义
第六节 名姓氏族之辨
第七节 冠婚
第八节 乡饮酒、养老
第九节 丧葬
第十节 祭祀
第十一节 蛊毒
第十二节 言语
第二编 驳杂时代
第一章 春秋战国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阶级制度之破坏
第三节 义侠
第四节 游说
第五节 周末之学风
第六节 周末人民之程度
甲、民德
乙、舆论
丙、忧国爱国
第七节 婚姻废礼及春秋时变礼之始
第八节 淫祀渐兴
第九节 谚语见道
第十节 隐语之起源
第二章 两汉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饮食
第三节 衣服
第四节 仕宦之一斑
第五节 任侠刺客
第六节 家法
第七节 分居
第八节 居乡
第九节 乡评
第十节 婚娶
第十一节 丧葬
第十二节 淫祀
第十三节 佛道
第十四节 奴婢
第十五节 诗歌
第十六节 言语
甲、名称
乙、谚语
丙、方言
第十七节 汉末风俗之复古
第三编 浮靡时代(浊乱时代)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隋
第一节 清议
第二节 流品
第三节 门第
第四节 氏族及名字
第五节 仕宦
第六节 名节
第七节 清谈
第八节 佛老
第九节 鲜卑语
第十节 美术
第十一节 婚娶
第十二节 丧葬
第十三节 言语
甲、名称
乙、谚语
丙、方言
第二章 唐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饮食
第三节 衣服
第四节 科举之观念及仕宦之现影
甲、好尚文词
乙、崇重门阀
丙、重视进士
丁、钻营舞弊,不顾廉耻
第五节 忠义之缺乏
第六节 人民之规避税役
第七节 朋党
第八节 清议
第九节 氏族
第十节 家法
第十一节 婚娶
第十二节 赌博
第十三节 斗鸡走马养鹰
第十四节 游宴
第十五节 任侠刺客
第十六节 械斗
第十七节 巫觋
第十八节 言语
第三章 五代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氏族及名字
第三节 言语
第四编 由浮靡而趋敦朴时代
第一章 宋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饮食
第三节 衣服
第四节 忠义
(一)岳飞(字鹏举)
(二)文天祥(号文山)
(三)郑思肖(号所南)
第五节 廉耻
第六节 学风
第七节 婚娶
第八节 丧葬
第九节 巫觋
第十节 言语
第二章 辽金元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崇重忠义
第三节 好尚儒雅
第四节 人民之性质
第五节 方言
《辽史·国语解》节略
《金史·国语解》节略
《元史·八师巴传》
第三章 明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仕宦骄横
第三节 才士傲诞
第四节 势豪虐民
第五节 官民交通
第六节 奸豪胥役与词讼
第七节 结社
第八节 风节
第九节 朋党
第十节 忠义
第十一节 衣服
第十二节 丧葬
第十三节 淫祀与巫觋
第十四节 奴婢
第十五节 赌博
第十六节 拳搏
下 编 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
《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叙
例 言
卷一 有巢燧人时社会状况
上古无父时代
上古穴居,有巢氏始架屋
燧人氏始造火,始炮食
卷二 伏羲神农黄帝时社会状况
伏羲有父时代之始
始制嫁娶,有夫妇
自开辟至伏羲,人始知有父
始创网罟,以佃以渔
始创陶器
始名事物
更创八卦,以代结绳
始创为音乐
神农
始艺五谷不专肉食,始作耒耜
时织布已大盛
始教民凿井
始有医药以救人
时市政益发达
时已有城
黄帝时代
始造舟车,始役使牛
始修官道
始造年历、起甲子
时男女始有别
时宫室已有栋宇
始服垂衣冠履
时字已大备
时八音已大备
始以黍粒创度量衡
时陶器木器已大备
卷三 五帝时社会状况
五帝时代
始以斗杓指寅为正月
时男女之别益严,女遇男须避行,不避则辱之
时始有祭祀
尧时以华表今牌楼标识都城衢路
时父母丧三年
始有流刑、鞭刑、扑刑、赎刑
时商贾已发达
时已有绘画
时已有刺绣
时葬用瓦棺,始不用薪
时学校已大备
时五礼咸备
始以详历授民,以日月星辰鸟兽为识时标准
然其时历法实略,远方日月不免错误,故中央常为订正
卷四 三代以来首服
三代社会状况
三代首服状况
——大礼冠状况
冕之表里颜色及其高低
——常礼冠状况
弁之物质及其形状之颜色
——燕居冠服状况
春秋时视冠极重,去冠则失礼,以为大耻
古制冠有模,至求之于外国,以为冠法
春秋吊用白冠
冠若非法,可至杀身
春秋战国时冠样可随意制,有獬豸冠
有鸡冠
有鹖冠
其固冠之法,则有纽武,贯之以笄,而以纵约其发
然服冠亦有不同笄贯者,但必围以组
而系冠之法,缨尤为重
缨上有饰
周庶人首服状况
周庶人亦露髻,髻在项后不在顶
汉冠服状况,冕仍周制
有爵弁爵同雀
时仍有獬豸冠
有刘氏竹皮冠
有高山冠
时学者皆服进贤冠
汉仍重视冠
汉冠卷
汉帻状况
汉卷帻及帻梁状况
汉头巾贵贱前后不同
汉官吏谢罪则免冠,士庶则脱巾
汉以前士庶尽白巾,不忌白色
魏晋六朝冠服状况
魏晋时帽帢大行
魏帢有歧,六朝尚白帽
晋时以帻为礼服,帽为便服
晋帻质劲、帽质软
晋帽无缨
六朝至隋帽有裙
唐尚乌纱帽
唐宋头巾形尖为美
宋头巾带垂前
周以来笠之状况
笠无贵贱皆服之
古笠有柄
古簦笠即今之伞
晋时有曲柄笠
唐以笠御雪
清时草帽
周时沐发义意
周沐发状况
周沐发洗面盥手去垢之法,惟恃米汁,至汉犹然
古栉发盥沐靧面次数
晋时澡豆
唐宋人用澡豆者仍少
古沐后晞发状况
晋、唐晞发状况
周栉发器
汉、唐理发用梳
若周时越人则剪发不冠
周以来重须状况
周时以无须为耻
汉仍以须多为美
六朝人之保护须法
六朝时面脂
汉以来口脂
汉初男子傅粉
周以来妇女首饰状况 周妇人不冠
周妇笄衡头上饰以玉
周时以发黑为美
古又以敛发为庄重
然周初贵妇人已有假发
至春秋妇人假发盛行
古以油沐发使光泽
春秋贵妇人时髻样
古妇人理发器
周时妾不得笄
汉妇首上步摇
汉步摇状况
汉假髻
汉妇人画眉
周妇人以粉黛为饰
汉美人傅粉状况
晋妇人仍重假发
后齐时妇人至贵假发,贱真发,髻状如飞鸟
春秋时美人项领眉目口齿姿态
战国美人眉目朱唇姿态
东汉时美人首部时妆姿态
唐时美人粉黛之重致印眉痕
自周以来妇女穿耳
卷五 身服
三代以来衣服状况 殷尚白衣
周时单衣
周时夹衣
周时绵衣
周时裘服之杂、等级之分
周时裘服毛外向
惟裘毛外向,故服有裼袭之分
周时暑衣状况
周时大礼服状况 国君礼服
卿大夫礼服
大礼服形状如帷
周深衣状况
深衣去地高度
深衣袖口尺寸
深衣腰深尺寸
深衣下摆尺寸
深衣袖长尺寸
深衣抬肩宽窄尺寸
古袖下馀衣尺寸
深衣前后幅交接处皆在旁
周时衣方领,其高二寸
周蔽膝状况 蔽膝尺寸
蔽膝异名
蔽膝颜色以贵贱而分
古衣不定身长尺寸之故
周时束带高下之度
周带之颜色等级及缘饰等级
周带结束真相
周垂绅尺寸
绅下垂过裳
周时观衣裳缘饰即知父母存否
古庶人布衣
春秋时紫色衣服最贵,僭服则杀身
春秋六国时惟儒服宽大守周制
周以灰水洗衣
周时虽不忌白衣,然事若可哀,则白衣而不彩衣
周时内衣
周下体无衣,故防露下体
古振衣致敬状况
汉单衣、纱衣、夹衣
汉絮衣
汉衣青紫最贵
汉白衣贱
汉士大夫仍宽博
汉官吏衣长拖地
汉学者犹方领,余则圆领交而下垂
汉官吏不吏服则罚
汉仍有蔽膝
西汉朝服尚单衣
东汉朝服状况
汉时里衣 单襦
汉裤开裆如今日小儿
汉时之挥
犊鼻裈
贯脚裈与袴不连,非若今日之为一
汉时袍大行
汉禁贾人衣锦
魏晋时之裙
魏晋时袴褶
晋时单衣、夹衣
晋时之复裈、复襦
六朝时衣服宽博
六朝时尚自衣冠
唐官服颜色
隋唐士庶白衣
唐皂袍短后
唐宋以袍为朝服
汉庶人以索韦为带
唐宋有犀带、玉带、金带
宋时犹以不束带为不敬
宋时裹肚今云兜兜
宋时背心
周以来服剑状况
古佩剑在左
春秋时佩剑为必需之礼饰
汉人仍带剑成俗
晋佩木剑
周以来搢笏状况
周时子事父母亦搢笏
周笏等级以质为差
周笏尺寸
汉晋名手版,谒长官用之
汉时谒长官持版,不许垂臂入门
晋时笏头有笔
三国及晋时又名笏曰簿
晋时参谒长官仍以执笏为公仪
唐时在家庭仍搢笏
五代时执笏有笔无笔之分
宋外官亦执笏
明笏之等差
周以来之重长爪
汉末仍重长爪
周以来妇女衣服状况
周女衣表里之色
周士人妻服色
古妇人尚长袖
古桂衣以肩瘦为美
西汉时贵妇衣曳地
汉妇衣尚缘饰
唐宋妇人著裙之风盛于古
周以来妇人下体之里衣
唐女裤仍开裆如今日小儿
卷六 足服
周时足衣种类
周时登堂即脱履户外
不脱履则可得大祸
周时处室内皆跣足
周无袜之证
古户外解履、着履状况
古履有綦束缚取固今谓鞋带
古人饰履之侈
秦时脱履状况
西汉时仍脱履户外
西汉时仍无袜,脱履后即赤足
西汉多以革为履
西汉履仍有系
西汉有罪则徒跣不履
西汉有织履,如今之毛绳鞋
东汉末有鞋
东汉末男女皆着木屐
魏晋仍入室脱履赤足
晋时屐大行
刘宋时尚着赤舄
自南北齐始有长靿靴,古履制一变
隋唐鞋始大行,然非官服,且有带
唐时仍登堂脱履
唐以长靿靴为官服
唐靴皆黑色
唐时制靴状况
唐时避雨湿,不用舄用钉鞋
唐木屐仍大行
五代及宋以靴为朝服,鞋为便服,鞋仍有带
周以前足无里衣,有之自汉始
至后汉而有袜,仍之至今
周以来妇女足服
古妇女仍上堂脱履跣足
秦汉时妇女履始有锐形
六朝时男女靴可换著
六朝时之女皮履
唐时女著木屐、皮屐
宋时妇人鞋底已成尖形,与清无异
卷七 饮食
周时制造食物之法炮豚
周制杂肉糜法名捣珍
周食生牛肉法古名曰渍
周制干肉糜法古名熬
周煎肉饼法名糁
周制炙肝法名肝膋
周制薄粥法
周人拌饭之香料名淳熬、淳母
周配置食味之法
周食物所忌
周人制酸菜、泡菜之法名菹
周时肉酱种类之多今只遗虾酱一法
周时纯以豆米所为之饼饵
周专置调和食味之官,名曰食医
周时制造糖果之法
周时置食次序
古弟子尚食、侍食、彻食礼节
周宾主食时礼节
若君赐食则礼节益谨
侍食于尊长礼节
古将食罢最重飧礼
若食于敌体者,主人失礼,客可不食而飧
古食罢以酒漱口礼节
古食罢彻馔情景
古极重礼食不能食
古燕食共器,以手取饭
古食时所忌,犯则不恭
古食须释剑
古礼食不共器,器之多少以爵秩而分
古贵人燕食,每食奏乐
春秋时贵人尽肉食
食时祭先礼节
古食器类别:载食器、造食器、取食器;箸尚不重
周时以鱼、稻、黍为美食
周穷民至食蒺藜实
周时已普食百菜
古食盐种类之多,而以虎形为尤奇
周时男女及小儿食盐量数
古食盐防身肿
周食狗之剧,且以祭神
汉时食麦饭,以葱为菜
汉时仍贵黍,常炊黍饷客
汉时烧饼贩子
汉时食品繁于古
汉时食器箸最要
汉食时忌后饱
汉时炊饭已用箄蒸
汉魏晋之豆粥、粟粥
晋时仍不共器食
六朝时食饭多用漆器
晋时贵人以五盘碗为俭食
晋人已食韭菜花
唐贵人犹以鼎食
唐人鬻饼状况
唐时已不食狗
宋时食品之种类
周以来饮酒状况 造酒之法
古酿酒未熟既熟之识别
周时酒名
周时无烧酒
周时饮料之多
周以冰保持食味状况
周时卖浆者独多
周时以酒为刑,至晋犹然
古君臣有过,皆可罚以酒
周时卖酒即悬旗帜,而量酒则以升概
古礼酒必和以水
古饮时安放尊壶规矩
古酒尊多以角制
古盛酒多用皮壶
汉人之赛酒多少须平均
汉时贵人恃势不肯多饮
汉人行酒时礼节
古饮酒一饮须一桮,不尽则有罚
古少者与长者饮,亦一饮一桮,但有后先
唐时仍一饮一杯,故有酒巡
汉魏人之闹酒与今同
唐凡宴饮皆设酒纠掌罚筹
汉行酒不用侍从
古至尊亦行酒
汉时禁三人以上饮酒
宋时主人劝酒必冠带
古皇帝临幸臣家,必为君具酒食,至唐犹然
晋时迁官,往贺者皆款以酒食
古食时不饮酒,食后饮酒,唐宋犹然
历代饮食时席地、用床、用桌之状况
卷八 周时车马
车马部(一)
周马车箱及轮广衡长尺寸
周车式高矮宽广尺寸
周马车一辕尺寸及形状与马驾车之法
周车盖状况
古车盖可解下,至汉犹然
周车轮状况 泽行轮如刃
周车辋用火弯之,无锯故也
周轮不敷铁,轮末以木为齿
周牛车两辕状况
牛车箱纵长横狭,与马车相反
牛车之辕长于马车
牛车辕前端亦曲
周时立乘执绥
惟立乘,故须有骖乘
周国君登车时状况
古为妇人御礼节
古乘车尚左
古车盖朱色,可倾仄用之
古登车时有乘石
古在车上行式礼状况
古乘车遇人多亦式
周妇人车有衣,又不立乘,故不外露
古为国君及妇人御仪式
古御者鞭策之端有针
古以脂油膏车
古栈车饰车宽狭之不同
周时已有雇车
周时车箱内铺席,马身上被衣
周时非命民不得乘饰车骈马
古惊车状况
周末贵人车从之多,因是证明数事
战国时赏赉恒以车
古兵车状况
古兵车尊者居中
古兵车有楼车
兵车上建旗状况
旗之长度有等差
古国君旅行以车为宫、辕为门
卷九 汉以来车马
车马部(二)
西汉时车马状况
西汉仍立乘
西汉初已乘辎軿车
汉时乘车两辕渐改周制
汉时坐乘之安车,开周所未有
汉安车上有蓐有凭
汉时贵人皆朱轮
汉时较轼益华美
汉时驷马须一色
西汉时仍有骖乘
汉时对尊者登车为不敬
西汉士夫因贫始乘牛车
西汉时官吏法驾皆马
汉官吏不法驾则免官
汉初随从车乘仍多
汉贾人不得乘马车、骑马
汉车盖颜色、物质
后汉时车上羽盖
后汉时男子皆乘帷车而贱轺车
汉辎軿车以平顶圆顶分贵贱
汉末犊车风行,自是贵人无乘露车者
汉末车有后户旁户,为西汉所未有
魏晋已无骖乘之名,车特大,可客四五人
晋时同车并坐之证
汉魏六朝上下车仍在车后
晋世因尚牛车,故贵人赛牛
牛车之贵至隋男子仍乘之
晋非法驾礼车不立乘
晋时车有耳
晋士大夫偶游戏骑马
南北朝时,南朝多乘车不能骑,北朝多骑马少乘车
唐京官上朝骑马
唐外官亦骑马
唐京官贫者无马,至骑驴上朝
唐京官暇日出门必骑
唐人远行亦骑马
唐女子亦乘马
唐时惟妇女专乘牛车,车上有帘
唐时妇女下车以帏拥入,不使人见
唐车有门有锁
宋时妇女仍乘犊车
宋时士夫仍骑马,与唐同
宋妇女仍骑马
宋时轿子
轿之历史
骑之历史
驴之历史
骡之历史
车轮敷铁之历史
卷十 屋室取暖附、灶附
夏宫室修广丈尺
夏堂阶室窗及涂墙之色
夏门堂广修之度
殷王宫高度修度
周明堂修广崇度
周王宫门高五丈,宫角楼高七丈,城角楼高九丈
古宫室墙皆土筑
古屋脊坡度之率
古庙堂亦以茅覆顶
周庭中甬路高度
古筑墙时状况
古筑墙以版计功
春秋时有东西厢
周屋上加涂,敷瓦者少
战国时瓦屋渐多
周时已有平房
古贫民门户状况
周时屋内取暖之法
古灶突形状
古户枢涂油
古庶人皆白屋
汉唐谓里间屋为箱
后汉始以墼砌墙,不纯用版筑
自三代迄两汉皆以蜃灰涂墙,至汉末蜃竭,始代以石灰
唐以麻和石灰泥壁,贩卖者益多
唐住宅临街有窗牖
晋唐时屋粱皆可不梯而登
卷十一 灯烛
周时以薪为烛
故古亦谓烛为火
古学校弟子执烛之详情
古宴客必至饮时始燃烛
古夜宴时主人执烛礼节
古执烛者必在屋隅
古人夜书须人执烛,至宋犹然
古庭烛状况
古大烛以苇制
其手烛制法
至战国始有油灯
汉时中国尚无蜡烛
晋初有蜡烛
六朝已燃植物油
宋之省油灯盏
古灯台之高度
古蜡烛皆蜜烛,与今蜡烛异,今蜡宋尚无
古妇人会烛夜绩状况
卷十二 城廓
周王城高广
王城十二门
周列国城高广
周城墙上女墙与今同
周城有县门
古保护城垣之法
周都城内布置概况
周朝面积及位次
周正月国民至阙下观象读法
卷十三 都城街衢
周都城街衢
周诸侯都城路广亦九轨
周时夜禁
周街衢行人秩序
殷周时道路厉行清洁
汉长安之街衢概况
秦仍刑弃灰
唐城门出入规程
汉唐以来都会盗劫则鸣桴鼓
汉禁夜行
晋时禁夜行
唐夜鼓一动即禁夜行
古长途官道路政,专官掌之
古修长涂官道
古重视行旅死者
古禁蒙布巾、持兵仗行官道
自周以来列树表道
秦以松表道,晋以槐表道
唐仍以槐表道
清官道多柳而杂以槐
卷十四 都城市肆
周市在王宫后,面积百亩
周时市朝之布置
周管理市政制度
一、市官之严厉
二、市货以类陈列,不许杂乱
三、严禁靡物与诈欺
四、物有定价,悬高处使人知
五、严防盗贼与市民秩序
六、遗物招领
七、设专官掌契券
八、贷民钱国息五厘
古市一日三合
古以人民与牛马同上市
周时卖兽肉者悬兽首于门,以为识
汉都城市场
汉酒市
周时商货皆以玺节出入,否则没官
古商贾之诈伪
汉时已有在街上叫卖食物者
汉已有书肆
汉晋时酒垆
唐时鬻胡饼状况
唐都市卖蒸饼状况
汉已有牛牙人
唐马牙人
唐各行有首
唐衣肆、质肆当铺、书肆
古契券,周名质剂,汉名下手书,唐名画指券
古收债以合券为凭
卷十五 闾里
周民居闾里概况
至春秋以社为里之代名
汉闾里必有门,门有监
汉长安里名
汉仍有乡名
秦汉亭制
晋唐仍有亭
秦汉乡吏、亭长以外之乡官
乡官之等级
六朝时乡官
古乡官之于风俗关系
周因乡制善,盗贼奸宄逃亡无所容
卷十六 祠祭
郊天用牛须卜,牛口伤即不用
牛角伤亦不敢郊
祭宗庙亦以牛为重,至衣以文绣
牛入庙时为牛歌舞
牺牛之尊贵
凡祭牲皆衣以文绣
古以牛为质祷病
古以牛祭燕子
古以犬为祭牲,或伏瘗或磔
古祭时以香草达馨香
古祭先必以尸,尸服亡者之服
尸之坐位
为尸之光荣
古以石函藏主
古祭必以祝史致祷词
古祭先齐戒之诚
古庶人不得立宗庙,不能用牛羊豕,祭服则尚黄
周年终大蜡之盛况
秦仍年终大蜡
社祭
古二十五家必有社
古以丛木为社,外围以垣,中有门
社树必涂绘彩画,其实为狐鼠之宅
周时祭社之盛况
祭社亦有尸
古春秋两季祭社
社鸟不可犯
若亡国之社则上覆以屋,不使见天阳
凡盟必于社
又听阴不正讼则在亡国旧社
汉社日分肉
汉仍春社秋社
汉亦为人立社
六朝唐宋社日仍盛
周以甲日社,后代社日用戊巳日
卷十七 学校
周时乡校校规
授课规程及诵读仪式
言行坐作应对宾客及请业仪式
弟子馈食陈列食品仪式
弟子侍食仪式及礼节
弟子会食礼节
洒扫仪式及规矩
弟子在塾,夜间执烛状况
夜寝时弟子侍枕席礼节
古学校之等级 学子按等递升与今同
周学校年年招考,年年考试
三代大学小学之位置
古学校亦为乡老饮酒游息习礼之地
战国时学宫仍以习礼为重
汉师教授必居帐中
汉时学校弟子赁人作食
古入学必与师以资
古弟子礼师须北面
卷十八 农田
三代井田状况
井与井间之水道沟洫
井与井间之道路
古按都邑室数授田,田下者可多授
古农民夏日出而就田状况
古农毕归都邑状况
牛耕考
古农妇饷耕状况
古灌园以桔槔
古锄苗去留规矩
古农家种苗不地、不时、不行之防备
古穷民在田拾穗状况
周时农民之概况
卷十九 嫁娶出妻礼节,再嫁妻妾当夕次叙附
周时有官媒
春秋仍有官媒
婚期多于春日举行
周议婚时礼节
古亲迎必以夜,衣服皆尚黑
亲迎时礼节及新妇登舆时状况
古亲迎时奠雁、御车及新妇入门共牢、合卺状况
古入洞房将寝时男御女媵交换铺陈卧席状况
天明新妇谒见舅姑仪式
第三日舅姑享新妇仪式
古嫁女后三夜不息烛,娶亦不贺
古新妇入门之眼波视态羞媚况
汉初女过期不嫁则有罚
汉时贺婚成俗
汉时新婚夜听房状况
春秋时已有回门礼
汉时婚用青庐
看新妇
六朝时男家催妆及回门时女家打婿之恶习
隋唐时娶妇之详礼
唐婚时用晓
六朝时南北重娶不重娶之异
宋时婚礼令婿坐马鞍为乐
汉时嫁女之早为前后所未有
古人之轻于出妻年五十无子必被出
古箕踞出妻,生子不类亦出妻,因口舌或一枣栗而出妻
惟常被出,故必预先蓄积以备养老
古出妻礼节
自周迄宋,妇女皆不讳再嫁
圣人家妇改嫁
春秋人视异姓同母兄弟如亲兄弟
春秋士人妻中道改适他姓及再归,本夫仍可再受
春秋时女守寡,其家即亟为择配
汉时仍重视同母兄弟,仍寡则再嫁
如不再嫁而私奔,则以为耻
魏晋时名族女再嫁
唐宋名族女再嫁
古出妇改嫁后再见前夫,前后夫皆不避
古妻妾当夕次序 诸侯每夜御二人,五日而遍
天子十五日而遍
王后当夕次叙,望前与望后不同
卿大夫三日妻妾遍当夕,士二日而遍
月辰避夕
卷二十 丧事
古人将死时,以生绵覆口上以候绝气
古人初死必登屋招魂,大呼死者名字使归,至唐犹然
殓前先浴尸沐头
古殓衣左衽,结绞不纽死结难解
古殓时口须含饭
古未殓前以冒覆尸
古必三日始殓
三代入殓时晨暮不同
古殓以衾裹尸,以布束尸
初遭丧即袒括发
丧服袖特宽,至三尺三寸
服斩缞麻带草履杖行
古孝子之居处饮食
古处丧之瘠弱饥寒状况
古孝子处倚庐,非谒母不入内,寡言语
倚庐架木为屋,垒墼音激为墙
古哭必辟踊,若伛者跛者则否
古哭君亦踊
丧拜之不同
周时遭丧,父斩衰,母齐衰,男免女髽
女髽以榛为笄
古以白布缠髻,故秃者不免
古乡里助丧详情 邻里代为糜粥
古丧事必有主丧者代主人负责治事
居丧期限,殷周皆三年,至战国已不行
前汉仍短丧
有服丧三年者则名誉特起
然亲死不奔丧则有罚
至后汉遭丧无不去官守制,且有以弟丧、师丧去官者
汉时丧服皆缟素
古赙丧成俗至今不改
汉时官吏死,可因赙致富
历代吊丧者之礼节
晋时吊丧须执孝子手
晋时吊丧必主人先哭客乃哭
唐人吊丧须服白衫,须哭泣
六明时哭有词
六朝时不吊则怨
南北朝年节时对丧家之异
六朝时年节见孤子则泣
六朝时初释服见君必泣,否则见薄于人
历代忌日之重
六朝时忌日仍与周同
唐忌日状况
卷二十一 葬
周时以独木板棺为最贵
周制棺以槚木为最贵
周人饰棺之丽
周出殡运柩之法及护丧者之众
周引柩索用麻
周葬时先以椁布冢内,再以鹿卢系棺入冢
古贫贱者之出殡及下葬状况
古窆内保护棺之法,以蜃炭为最贵
周时从葬之物品 明器
又以实物从葬
甚至以生人从葬
未葬前方相氏以戈击圹
周时即有挽歌
汉魏时以白布缠棺
汉时仍以绋引柩,以墙翣饰棺
汉冢内以炭苇保护棺椁
汉仍以偶车马及诸明器送葬而加以铜钱
汉送葬者人多至数千,虽车马亦白,兼奏乐
唐运灵柩仍以车,仍挽而不舁及杠房形状
古柩前有铭旌,书官爵于上
汉坟之特高
卷二十二 坟墓
自殷以前不封无坟不树
周贵人有公葬地,不家自为墓
周庶民有公葬地,有墓官掌之,不许异地
周始为坟,坟高有制,若庶人则不得起坟
周墓树之等差
周墓形状种种之不同
周已祭墓
周以来之重墓哭墓
古侯王墓内陈设精美及其宽广状况
秦始皇墓内状况
汉士夫坟上起祠堂
晋人已迷信坟墓风水
汉时墓上已有石马
古盗墓状况
西汉始有墓志埋铭,后则墓上亦有碑
卷二十三 坐席床榻椅子附
周坐席状况
一席容四人
若有丧则可专席
坐席规矩
登席礼节
跪坐客态之同异
若两脚向前则为箕踞,不恭
故古之跪礼并不重,略示敬于人
古因下衣不全,屈身之事皆跪行之,以防露体
周宾主席向
汉仍坐席,仍一席坐数人
汉坐席以东向为尊
汉宴饮食时坐席之礼节
古有忧则不正席坐以见意
古席甚薄,一人可坐五十重
后汉兼坐床,然仍跪坐
东汉坐床者虽多,然床上尚无茵席
魏晋时皆坐床榻不席地,而有独榻坐、连榻坐之分
晋时不席地之证
魏晋床上始铺簟褥及草
若今日之坐,古人皆曰据
若今日之着鞋垂脚坐,始见于梁侯景
然至唐坐床仍跪坐,不垂脚
榻登
胡床考
桌子考
椅子考
杌子考
桌、椅、杌至南宋遂大兴
几案考
卷二十四 拜跪
古拜屈膝,头与腰平
拜后稽首、顿首礼节轻重之区分
稽首之真相
顿首之真相
空首之真相
吉拜之真相
凶拜之真相
奇拜、褒拜之真相
肃拜即揖之真相
古男女拜之异
古小官见大官必拜
古拜谒须称名
南北朝送迎宾客捧手与揖之状况
古朋友幼者见长者必拜
唐朋友仍见面则拜
唐时虽男女相乱,初见亦拜
至宋虽后辈见前辈不尽拜矣
唐宋见天子既拜而舞
卷二十五 讼狱
古欲讼先以财物为抵,然民事与刑事不同
古讼两造皆坐而无席
古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
古立肺石以达民隐
讼不决则使两造盟于社,而使其乡党供酒牲以惧之
古狱为圜形
古徒刑必赭衣
凡犯徒刑罪,先坐嘉石以示众
古防范囚犯之刑具
古递解罪人胶目鞟手
周极轻之刑曰觵罚酒挞、曰髡
周时五刑之惨酷
周处分残废人之法
古盗贼妻子入官为奴
又罪人亡逸,其妻子亦为奴
汉唐犯重罪,妻子皆没为官奴婢
古杀人状况
古杀人后必暴其尸三日
古有焚尸刑,有车裂刑
古以金帛赎罪
汉女刑有顾山
汉死罪可改宫刑
卷二十六 笔墨纸砚之沿革
文具
成周以前皆以刀代笔
春秋战国以竹木为笔而不废刀
秦汉以兽毛为笔
至汉仍刀笔并用
至晋只用笔不用刀
春秋战国时以漆为墨
至西汉始制墨成块
晋始废漆墨、用烟墨
古以竹帛为纸
故夫今日可以纸为者,古无不以竹木
一、契券
二、名刺
三、书疏须盛以囊
四、书籍
东汉时以竹简制书之法,简长二尺四寸
若法令之书则简长三尺
后汉始有纸
古贫者得书难,常写于门墙、衣服及股上
至东晋纸大行,始不用竹,书而以卷计
唐时书籍仍为卷,至宋装为册,而仍以卷计
汉人作书已用砚
古佣书致富
古人作书不凭几
古竹书易亡之故
隋唐已有木板书
五代始刻九经及其他经籍
至宋刻板书始大备
书籍变迁之历史
卷二十七 迷信 禁忌
古救日食状况
古忌迎太岁动作
周时忌子卯日
古忌晦日
汉忌癸亥日
古忌五月五日生
汉及六朝人忌辰日哭丧
春秋时忌见科雉及两头蛇
古以女为不祥
古忌东益宅
周及汉皆恶枭鸣,唐以枭为报喜
古人迷信蛇妖
古以狗矢浴不祥
古以刍狗祷病
古以桃木避不祥
周以来梦之迷信
古梦棺者必得官
古诅祝所恶之人使神加殃
古盟誓歃血状况
若天子之合盟及列国会盟,则执牛耳,不以豭
古重视卜筮
周设卜筮专官
至战国遂有卖卜为业者,以迄于今
古相术
至战国秦汉相术能以纹理知休咎
古有巫官
古巫有事时之盛况
古巫能下神、视神鬼
唐宰相堂饭常人食之即死
以纸钱为冥资之历史
墓俑之历史
卷二十八 厕溷 便旋
古厕溷制度 周制与洋茅厕同
周路上有官厕
周厕有池坎
古不共厕
古厕有垣墙为蔽,又有马桶
古便器状况
古遗时先以枣塞鼻
古大遗时先脱衣,至宋犹如此
更衣说
自六朝至宋,大遗后以筹子拭秽,并以水涤净
至元始以纸拭秽
古不厕遗则有罚
汉魏时侍中为皇帝执虎子
卷二十九 取水 取火 取材木
古取火法
钻木取火法
钻燧取火之巧法
至周时兼用金燧取火
汉末仍用金燧取火
金燧取火之详情
魏晋后敲石取火
以石敲火之法
发烛之历史
古钻燧时代,家家皆藏火种
古汲水用瓶,公共置之,瓶常在井旁供众用,至唐有木桶
古村聚会汲状况
古桔槔汲水状况
宋时之水车
民取材木及燃料状况
守护山林之法
古今燃料之概况
春秋时燃料足,常烧泽以裕租税
又常烧泽猎兽
周已有木炭,盖皆富贵人用之
作炭须在山中
六朝已发见石炭,至隋渐有用者
至宋烧石炭者渐多
晋唐以来贵人用木炭之侈
至清末,石炭为民生不可离之物
卷三十 官吏休沐今曰放假佩印 受杖 多虱
汉官吏五日一休沐
病则以沐偿,郎官富者可买沐
然宰相亦休沐
宦官、武士、郡吏亦休沐
自六朝至唐宋官吏皆有休沐
汉冬夏至放假
宋节假多至七日
魏郎官受杖须脱袴缠裈束缚
晋官吏受杖不脱袴
北齐时仍杖参佐
唐宋参军、簿尉、判官仍受杖
古官吏佩印状况
古拜某拜官即与某官印以为信,不似后世受代始有印
古官吏多虱
卷三十一 古贵贱之观察
古官吏暴民之习惯
汉百姓逢官吏不下车即罪之
唐时百姓逢官吏不避则予杖
古官史之威风
古官吏卤簿即今日出殡时道旁行列之仪仗
如失官仪则有罚
汉至六朝时以骑马为失官仪被劾
唐宋官吏禁马上食物,禁入酒肆
古重视贵人之丑态
贵则亲畏
汉虽家庭亦亲不敌贵
古以官视为荣
唐贵贱不平等之丑态
豪贵见郡王则骇散
士人不能与官人同宴
闻婿及第即与女同席
唐宋时请贵人到宅饮宴后须往谢
卷三十二 历代物价
周时粮每石值黄金二两,每两金值钱不足百文
汉金价贵银价五倍
汉时银价
元明清金银钱之值
两汉之谷价、米价
唐时寻常米价每斗四十文
汉时地价及一金之值
汉中人产值十金
周时兰草之贵
战国时之锥价、狸价
汉胡饼价
汉唐酒价
汉时一饭之价
六朝时木柴屋椽及木制魁、碗价
历代奴婢之价
晋时羊价
汉唐马价
唐时牛价
唐驴价
唐时鸡子价、鸡价、竹笋、竹竿价
唐鸭卵价
唐时槥价
晋时赁牛车价
唐镰刀价
六朝布价
晋练价一匹一金
五代时之靴价
宋时造船价
唐牡丹花价及绢价、筮价
唐马医价
唐竹笼价
宋缣价每匹千钱
唐宋时平民每年生活费
明时米价及清乾隆时米价
卷三十三 历代称呼
历代之称呼天子
晋时仆称主人曰官
唐仆媪称男主人曰郎、女曰娘子
历代父母之异称
称人父母
若对子字父则为失礼
古伯父叔父之称呼
兄弟子至晋始称为侄
妇称夫族今古之不同
甥与母族之称呼
婿与妾族之称呼
婿称妻兄弟及婿与婿称
唐谓及第进士为先辈
卷三十四 奴婢佣赁
周盗贼妻子没为奴婢,可上市买卖
亦有因饥寒而鬻为奴婢者,故多可赎
汉奴婢状况
汉奴婢之多空前绝后
汉时卖奴婢衣以绣衣,置市上阑中
惟买卖奴婢者多,故价有定准
汉为奴婢开一线生机
唐仍有官奴婢
唐脱奴婢籍名从良
唐时仍贫则卖童仆
历代奴婢价
古奴仆之服装
古奴仆之忠主
佣与客作
古待遇佣耕者状况
卷三十五 治病 傩疫
古以口吮疽
古以舌舐痔
古为小儿剔首、痤
至汉时吮痈已嫌其秽
古皆官医
至春秋末始有以医为业者
中医退化之故,因自古贱医
周时防疫之法
以蜃炭攻狸虫
萩室防疫
至春则淘井易水
傩疫
汉傩年只一次,以十二月腊祭前一日为傩期
唐傩疫之盛况
宋傩疫
古防疫已用隔离法
卷三十六 赋税 力役 户籍
周赋税过后世
周即有人口税
周税居宅
周已敛布帛
汉田税轻于周
汉人税百二十钱
至武帝复税小儿,年二十三钱
武帝复税人家藏钱及六畜
魏晋复兼税布缕以迄于明
民役
周赴役、免役期限及自然免役之人
周役民年只三日而弗与食
汉赴役期、免役期
汉兵役一月,戍边役三日,然可雇人代役
汉役平等
六朝时从军自买鞍马
古从军戍边之惨状
户籍
周有户籍专官
周户籍上亲属必详
汉唐造户口册时,无论男女老少皆入城查看
唐户口册登记之标识种种
卷三十七 行旅
周会盟时旅野状况
一、古无鬻食者,凡旅行须自行担粮
二、旅行须携釜鬲,自行炊饭
三、旅行无节传则即时入狱
春秋战国客店之情状
周贵人旅行时祖道犯軷之盛况
周送行必饮饯
汉魏时旅行
汉客店仍不卖食,客仍自炊
汉初旅行仍须持传,但只过关用
至汉末凡官民旅行皆用传,否则厨传不留
后汉过关符传须向官家买
东汉时旅行,有符传则到处护送
五代时旅行仍用传
汉魏送别时之祖饯
六朝时客店始卖食
六朝时送别须啼泣,否则谓为寡情
唐宋时旅行已大便,唯唐仍以帛为路费
卷三十八 兵事
周时以鼓进兵、以金退兵
汉战时仍用金、鼓
古战时主将可面对语
砲(炮)之沿革
烽燧报寇警
至唐则焚狼粪为烽烟
历代驿传之状况
卷三十九 岁时伏腊
其在周时,则假祭神为娱乐期
至战国仍以社腊为惟一令节
社腊外,周重上巳节
两汉时所行之节令
汉末之寒食
魏晋六朝之佳节
六朝时至冬至即拜节
唐宋之令节 上元灯火之大观
唐宋之清明节
唐宋之社日
妇女停针线归宁
社日箫鼓饮燕之盛况
唐宋之端午、中秋
唐宋之重阳
唐谓冬至前一夜为除夜,宋谓冬住
唐宋之七夕与中元
宋时节令轻重之等差
明清时之端阳、中秋
卷四十 各种游戏
打球古戏失传之一
打球之时节及其规矩
至宋打球仍赌物
汉时打球窟室中
古球制造之法
至隋唐有球场,与汉异
唐大臣皆善于马上击球
至宋有球门
唐宋有球杖
弹棋古戏失传之二
棋数及棋局形状
弹棋规则胜负及其巧妙
弹棋至宋已失传
斗草古戏失传之三
藏钩古戏失传之四
射钩之巧法
格五古戏失传之五
博古戏失传之六
博之定名
博具考箸棋、五木
箸之形象,后又名箭、矢、策、子
棋之形象
五木形状
博关
彩名考
对局人数
古得枭则倍赢食子
然既胜则杀枭
东晋贵卢雉,唐以枭为最贱
卢雉牛白四王彩等级考
各项规则考
古谓博有神,尝以此卜富贵
双陆古戏失传之七
弈棋古戏仅存之一
古棋局状况及攻守之法
古今棋局道数及棋子数目考
古以两眼为活、一眼为死之证
打劫
受子
古围棋皆赌物
弈棋为诸戏之王
象戏古戏仅存之二
北周时象戏为日月星辰
唐象戏略与今同
宋有七国象戏
色子戏古戏仅存之三
牙牌古戏仅存之四
斗鸡
古捕蝉戏
卷四十一 家庭状况
食饭次数
古人早起
晨起为父母进盥洗状况
古浴身详状
古沐浴、靧面、洗足次数
古今沐浴去垢法之变迁
古家庭妇女嬉戏日期
古以牵牛娱小儿
汉以来妇女皆学乐
古育婴方法
古贺生儿
小儿束发状况
试儿
古屋内冬日取暖之法
家庭捕鼠之历史 周猫为野畜
周以狗捕鼠
以狸捕鼠
最后用猫
古妇人见男子则以帐自蔽
古家庭对于各项禽虫之征验
谓嚏喷为人道之历史
卷四十二 社会杂事杂物
古以头戴物历史
发辫之历史
古敬老状况
汉魏时劫质今俗曰“绑票”
古租宅状况
暖房
历代贷钱利息 周息五厘
汉普通息二分,急则十分
中保人为债权者奔走状况
汉贫民租地种每年租率
斫莝
古以磨面为业
古有以磨镜生光为专业者
历代养蜂考
明刘基养蜂之详法
糖之历史
汉冬日艺蔬之法
汉织锦法
古杀猪后以火燎毛
自古狐为祟
古吹火用排
饮茶之历史
古扫地苕帚即用黍穰
古帚之长短与今同
魏晋宫殿榜额皆墨书
古待遇乳母之重
古缣帛之幅广幅长
六朝时布帛匹长四十尺,幅广二尺二寸
唐帛匹长仍四十尺,广尺八寸,布幅广亦八寸,长五丈为一端
卷四十三 平民仕进
周时选举以三物
汉平民仕进之法有以富得官者
有由郡县吏为大官者
有以文学入仕者
有以品行得举者
魏晋六朝尚门第,平民进取难
以尚门阀之故,策士时出种种丑态
隋唐以来进士科之荣贵
进士科荣贵之由
唐新进士曲江大宴之盛况
唐举人考试规矩及入棘闱情况
唐社会待遇新进士之丑态
惟唐考试之法尚疏,不尽公允
至宋考试之法始密,不能徇私
卷四十四 妓
唐时妓女聚居之地及妓院布置之清雅
假母今之养家之状况与今同
唐妓之来历及受虐情形
唐妓捐钱始能出游
妓从良仍不悛
黠妓自高声价以敛钱
唐时妓院之危险
唐京妓与外妓谨肆不同,然遇贵人皆须行参谒礼
唐宋时官妓
凡官吏宴饮则召官妓侑酒
官妓皆由私妓选拔
有能脱籍者同辈皆羡之
唐宋名人与官妓之眷恋
唐宋时妓界之文采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