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有机课程观研究

A Study on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c Curriculum

纸书售价: 55.2 纸书定价:¥69.0 电子书售价: 27.6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第一章 导论:课程观研究的一种新视角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视角和意义
一 缘起
(一)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转向对教育的警示
(二)哲学研究的微观转向及其对课程与教学的启示
(三)从“实体”走向“有机”是课程观嬗变的必然趋向
二 视角:基于过程哲学的研究
(一)任何以单一或片面的视角理解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思想都是不可取的
(二)不能从时间维度来衡量过程哲学的价值大小
三 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节 研究概况
一 核心概念的澄清与解释
(一)何谓课程观?
(二)有机课程观
二 已有相关研究的回顾
(一)过程哲学及其应用研究
(二)课程理论的哲学研究及局限
第三节 过程视野中的课程观研究——方法论应答
一 依托泛价值论和过程思维构建课程观
二 采用思辨、质性和量化等多种方法的融汇
(一)想象性的概括
(二)解释性理解
(三)历史研究
(四)教育调查
三 立足于课程实际问题,回归对实际问题的应答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一 思路
二 内容架构
第二章 过程哲学:课程观转向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怀特海与过程哲学
第二节 过程哲学思想的渊源和基础
一 过程哲学的思考方式——在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间
(一)柏拉图式的宇宙论
(二)亚里士多德式的形而上学
(三)在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间
二 过程哲学的建构思想——对康德哲学的继承与超越
(一)基于“心灵与世界的预定和谐”构建范畴体系
(二)“过程”的属性和机体目的论
(三)先验主观主义与先验客观主义
(四)从尊重他人到尊重他者
三 过程哲学中的过程与创造——来自柏格森创造进化论的启示
(一)直觉与反对空间化
(二)机体世界与创造进化
四 过程哲学对传统实体观的解构——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方法论
(一)绝对时空观与相对时空观
(二)连续性自然观与不连续性自然观
(三)主客二分与主客一体
第三节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思想
一 从驱逐实体开始过程哲学之旅
二 过程与关系
(一)从孤立走向关联
(二)现实实有的双重特性
(三)客观化与客观不朽
(四)摄受理论
(五)广延连续体:过程与关系的主要载体
三 可能与创造
(一)永恒客体
(二)上帝与世界
(三)创造性原理:终极范畴
四 泛价值论
(一)泛价值论释义
(二)价值的产生
(三)事实与价值的统一
(四)价值蕴含在过程—关系之中
(五)进化思想与生态伦理价值的产生
第四节 过程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应用
一 过程哲学对现代科学与哲学的影响
二 过程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应用
三 过程哲学与课程观的转向
(一)关联
(二)转换
第三章 从“实体”走向“有机”:对已有课程观的反思与批判
第一节 课程进化视野中对已有课程观的多维分析
一 课程观形成与发展——理论基础视角
(一)哲学与课程
(二)心理学与课程
(三)社会学与课程
二 课程观形成与发展——历史形态视角
(一)国家/政治导向的课程观
(二)宗教/信仰导向的课程观
(三)理性/工具导向的课程观
(四)个体/发展导向的课程观
(五)后现代主义导向的课程观
三 课程观形成与发展——关系范畴视角
(一)课程与生活
(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三)知识观与课程
(四)研究范式与课程
第二节 已有课程观的“实体性”症候
一 实体观与实体思维
(一)实体概念的缘起与实体观的进路
(二)实体思维及其表征
二 对已有课程观的反思与批判
(一)实体思维方式与课程观
(二)已有课程观的实体性表征
第三节 从“实体”走向“有机”的课程观转向
一 已有课程观为有机课程观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二 有机课程观是在已有课程观基础上的一 种创新
(一)时代性
(二)超越性
三 有机课程观与新课程理念的关系
第四章 “泛价值和合”课程价值观
第一节 从传统价值论走向“泛价值论”
一 单极思维、主客观价值论及其局限
二 关系思维、泛价值论及其超越
(一)价值的产生和存在基于特定的情境
(二)价值的本质在于揭示事物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价值是以内在价值为基础形成的网络系统
第二节 “泛价值论”与东方“和合”①思想的会通
一 有机整体的价值思维
二 审美和谐的价值信仰
三 创生化进的价值追求
第三节 “泛价值和合”课程观述要
一 从“主观排他”走向“泛价值和合”
(一)课程价值何以发生?
(二)课程价值如何实现?
(三)课程价值最终体现为何?
(四)“泛价值和合”思想与我国课程价值观的转向
二 “泛价值和合”课程观:基于学生发展的视角
(一)关系思维、整体观念和责任感
(二)好奇心、创造潜力和可持续发展
(三)审美意识、神性智慧和敬畏之心
第五章 “过程与关系”课程本体观
第一节 过程哲学视野下的课程本质新探
一 决定课程的基本因素
二 从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走向关系本位
(一)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的对立及后果
(二)社会与个人:推动课程发展的一对关系性存在
三 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与整体有机论
(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及后果
(二)科学主义课程观与人文主义课程观:从对立走向和解
(三)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并重:中国的选择
四 从客观主义认识论、主观主义认识论走向过程认识论
(一)关于知识观的两种论争
(二)客观主义认识论与课程教学
(三)主观主义认识论与课程教学
(四)互动认识论:消解两种知识观对立的初步尝试
(五)从主客观认识论走向过程认识论
五 课程知识与个体发展
第二节 课程内涵——从封闭实体走向广延连续体
一 纳斯卡地画·广延连续体·课程
二 广延连续体视野下的课程实在
(一)课程的广延连续体性质
(二)课程广延连续体的理性边界和实体边界
(三)对课程广延连续体外部环境的改造
第三节 课程运作——过程原理与关系力量
一 过程原理与课程运作
二 关系力量与课程运作
第四节 课程研究——基于过程哲学的思维转向
一 研究思维的有机转向
二 恢复人在课程中的主人身份
三 凸显课程的过程属性
四 从“符号式研究”走向“生活式研究”
第六章 “创化生成”课程发展观
第一节 课程品质——从预成走向生成
一 预成、生成及其相互关系
(一)预设、预成论与生成释义
(二)生成性思维——滥觞与勃兴
(三)课程视阈中的预成与生成:“一”与“多”的关系
二 生成性课程——历史考察
(一)卢梭:生成是一种自然进程
(二)杜威:社会性目的与过程性方法
(三)施瓦布:实践中的互动
(四)斯坦豪斯:过程模式
(五)奥利弗:基于“根基性认识”的批判课程
(六)艾斯纳:单一目标走向多维目标
(七)多尔:发展适量的“基本张力”
三 生成性课程——基于过程哲学的诠释
(一)课程文化的转义
(二)课程探究的真意:书写的乐谱与跳动的音符
(三)课程评价的新旨——以发展理性为统摄
第二节 课程教学——解放与创生
一 课程教学创新的理论基础
(一)过程哲学及过程教育论的启示
(二)过程哲学中的人学思想
二 教学主体角色的解放
(一)唤醒主体角色意识
(二)扩大主体角色范畴
(三)学习者中心原则
三 教学活动过程的创生
(一)从机械思维走向创生思维
(二)教学中的“惯习”和“异习”
(三)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探险活动”
(四)从知识传递式教学走向文化参与式教学
第三节 课程变革——“根”与“翼”的耦合
一 课程变革是“摄受—满足”的经验事件
(一)课程变革中的“摄受”
(二)课程变革中的“满足”
二 课程变革是联结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活课程史
(一)课程变革——基于“当下事实”
(二)课程变革——联结过去与未来
(三)警惕课程变革中的各种“谬误”
三 课程变革呼唤“有根有翼”的课程思想
(一)课程变革呼唤“有根有翼”的课程思想:基于对我国课程理论研究现状的反思
(二)“有根有翼”课程思想的愿景与构建思路
第七章 有机课程观的挑战与展望
第一节 有机课程观的难题与实践转向
一 有机课程观自身的局限
(一)守望理想:难逃“不合时宜”的责难
(二)接知如接枝:艰难的“根”“枝”耦合之路
(三)鱼与熊掌:体系与开放的两难抉择
二 有机课程观的实践转向
(一)有机课程观转化为课程改革实践的现实依据和指导路径
(二)基于有机课程观的教师个人课程观构建
第二节 有机课程观的前景展望
一 兼容并蓄:促进各种课程观的彼此增益
(一)科学实证课程观中的课程思想
(二)认知过程课程观中的课程思想
(三)人本主义课程观中的课程思想
(四)社会重建主义课程观中的课程思想
(五)再概念化课程观中的课程思想
(六)批判理论课程观中的课程思想
(七)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中的课程思想
(八)生态主义课程观中的课程思想
二 永续发展:有机课程观必须承担的庄严使命
结束语 从实体走向过程:课程观念的历险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