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分类方法导论
纸书售价: ¥39.2 纸书定价:¥49.0 电子书售价: ¥19.6
-
作者: 雷家彬责任编辑: 赵丽出版时间: 2016-06-01ISBN: 978-7-5161-7622-1字数: 220千字浏览人数: 82次所属丛书: 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系列丛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 分类
二 高等学校分类
三 分类方法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 全面集中的分类研究
二 国外比较研究
(一)对国外个人和机构分类思想的研究
(二)对国外高等教育体系、高等学校类型层次的研究
三 与分类相关的管理问题
(一)高等教育评估
(二)高等学校定位
(三)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四 分类体系设计
(一)国外典型分类体系设计
(二)中国典型分类体系归纳
五 分类目的与分类方法
(一)“为什么分类”
(二)“如何分类”
六 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一)哲学方法
(二)一般科学方法
(三)具体研究技术
第二章 高等学校分类研究的类型与基本范式
第一节 作为系统科学的分类学
一 分类问题的缘起
二 经典分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三 广义分类学与社会科学研究
第二节 高等学校分类研究的类型
一 官方模式:规划式分类
二 学者模式:描述式分类
三 社会模式:层级式分类
第三节 高等学校分类研究的基本范式
一 高等学校分类研究的视角
二 高等学校分类研究的两种范式
(一)分类学范式
(二)类型学范式
三 高等学校分类研究的“第三条”路径:混合范式
第三章 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现实及研究方法论
第一节 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历史基因
一 “院系调整”与分类发展(1952—1984年)
(一)按学科门类的分类
(二)按办学性质的分类
(三)按管理所属的分类
(四)按教学形式的分类
(五)按重点层次的分类
二 “体制改革”与类型多样化(1985—1997年)
(一)高等职业学校
(二)民办高等教育机构
(三)中心城市举办高等学校
(四)“211大学”与“研究生院”大学
三 “大发展、大提高”与类型分化(1998年至今)
(一)独立学院
(二)新建本科院校
(三)合并(多校区)院校
(四)“985大学”与研究型大学、一流大学
(五)“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第二节 高等学校分类研究的困境
一 高等学校分类研究的节点问题
(一)分类标准:过分偏重学术研究从而失去对实践的指导
(二)分类结果:多元化的、层级式的类型命名方式
(三)分类的方法和技术:数据的可得性、分类原则和标准的确立
(四)分类主体:政府在分类活动中的权责
二 高等学校分类研究的几个悖论
(一)类型体系的形成机制:政府主导、社会干预和高校自主如何形成合力
(二)类型体系的“兼容性”:公认体系、科学体系和操作体系如何共存
(三)类型体系的用途:写实性与预测性如何兼顾
三 高等学校分类研究的问题域重审
(一)中国高等学校分类是一个理论问题还是实践问题
(二)“世界性难题”要解决什么问题
(三)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高等学校分类体系
第三节 高等学校分类研究的“理想分类法”
一 高等学校分类研究的本质
二 高等学校的“理想分类法”
(一)抽取理想类型
(二)描述现实类型
(三)预测发展分类
三 “理想分类法”中的混合范式
第四章 高等学校的理想类型:从语义到特征
第一节 理想类型法与高等学校类型学
一 理想类型的缘起与概念
二 理想类型的基本特征与适用
(一)理想化
(二)价值中立
(三)“片面的深刻”
(四)非“假设”的认识工具
三 理想类型法与高等学校分类
第二节 大学理想的语义流变
一 古典大学理想
二 近代大学理想
三 现代大学理想
四 后现代大学理想
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理想类型
一 高等学校的基本特征与划分维度
(一)组织的构成
(二)目的与使命
(三)教育原则
(四)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二 知识维度:“学术型”与“应用型”高等学校
(一)学术型高等学校
(二)应用型高等学校
三 教育维度:“精英型”与“大众型”高等学校
(一)精英型高等学校
(二)大众型高等学校
第五章 高等学校的现实类型:湖北省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湖北省高等学校的多维分类
一 分面分类与高等学校的多维分类
二 系统层面机构的多面描述
(一)维度一:官方政策(设置政策与官方统计)
(二)维度二:学生情况
(三)维度三:学科情况
(四)维度四:办学条件
(五)维度五:社会服务
第二节 基于学科结构的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分类研究
一 研究述评
二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三 研究结果
(一)学科层次分类
(二)学科类型分类
四 讨论
(一)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二)学科结构自身所反映的问题
(三)学科层次分类与传统分类系统的比较
(四)学科类型分类与传统分类系统的比较
第三节 高等学校现实类型的特征与存在的问题
一 高等学校现实类型的特征
(一)类型体系的同一性
(二)类型体系的层级性
二 知识维度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失衡
(二)学术型高等教育机构的基础研究规模大而不强
(三)应用型高等教育机构的知识转化能力不强
三 教育维度的问题
(一)普通高等教育价值异化
(二)精英高等教育机构泛化
(三)大众高等教育机构特色缺乏
第六章 高等学校的发展类型:后大众化时代的分类政策
第一节 未来中长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背景与目标
一 中长期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
(一)国际背景
(二)国内背景
二 中长期规划及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一)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目标
(二)中长期人才发展战略目标
(三)中长期教育发展战略目标
(四)高等教育是中长期规划对象的核心区
(五)中长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使命
三 中长期高等教育层次和科类结构调整的目标
第二节 高等学校类型体系演化的动因与趋势
一 高等学校类型演化的动因
(一)高等教育内部:知识和学科的分化重组
(二)高等教育外部:社会需求的多元化
二 知识和学科分化重组与发展的趋势
(一)传统学科不断分化,知识分工日益细化
(二)交叉学科不断发展,学科高度综合化
三 高等教育社会需求多样化的趋势
(一)国家层面
(二)组织机构层面
(三)个人层面
第三节 面向后大众化阶段的高等学校发展类型
一 高等学校发展类型的确立原则
(一)高等学校发展类型的确立目的:建立符合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适应内外部主体需要的、多样化的高等学校类型体系,引导个体高等学校合理分工
(二)高等学校发展类型的确立依据:满足理想类型的测度要求,基于对机构现实类型体系的修正,符合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三)高等学校发展类型的确立基点:淡化层次、突出类型
二 现行高等学校发展类型解析
(一)对典型高等学校分类法的适用性解析
(二)基于高等学校设置基准建立发展类型体系的可能性
(三)现行高等学校设置基准所存在的问题
三 高等学校发展类型与分类政策
第七章 类型重建:高等学校分类方法与实践策略
第一节 朝向结构优化的高等学校分类研究
一 高等学校分类的价值
(一)一般意义的高等学校分类的价值
(二)中国高等学校分类的价值
二 “分类—定位”假设下系统结构优化的可能性
三 应对系统结构优化的中国高等学校分类研究
(一)理性看待分类对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
(二)分类研究应更多地关注分类方法本身
(三)多元主体的民主参与是实现“分类—定位”假设下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
第二节 “分类—定位”假设下的高等学校分类方法
一 “分类—定位”假设下“理想分类法”的适用性
(一)“分类—定位”假设与高等教育结构研究
(二)高等教育结构研究的方法
(三)“理想分类法”的适用性
二 “理想分类法”的方法论特征
(一)三种高等学校类型体系的方法
(二)“理想分类法”的方法论(混合范式)
三 三种高等学校类型体系的结构特征
(一)高等学校理想类型体系:稳定的“正三角金字塔”
(二)高等学校现实类型体系:不稳定的“斜三角金字塔”
(三)高等学校发展类型体系:改良的“斜三角金字塔”
第三节 促进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策略
一 政府层面
(一)中央政府:主要分工在于制定标准,营造良好的高等学校自主发展的氛围和环境,提供必要的高等教育供求信息
(二)地方政府:建立省域高等教育分类服务体系,促进各层各类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增强高职高专院校、民办院校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二 社会层面
(一)研制多样化的高等学校分类体系
(二)研制科学客观的高等学校排名和评估体系
(三)主动参与高等教育事务,理性表达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
三 高校层面
(一)高度重视学校战略规划,树立科学的“定位观”
(二)健全内部规划机构和制度,科学地确立办学定位
(三)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主动面向社会办学
结语
一 主要结论
二 创新点
三 研究不足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32912号-1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