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碳关税对中国工业出口贸易影响效应研究

纸书售价: 44.8 纸书定价:¥56.0 电子书售价: 22.4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国际背景
二 国内背景
第二节 选题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 国际贸易和环境污染关系研究
二 国际贸易与碳泄漏、碳排放的关系研究
(一)关于碳泄漏与碳排放的研究
(二)关于出口产品碳排放问题的研究
三 碳关税与出口贸易的关系研究
(一)环境与环境关税的关系研究
(二)认为碳关税有效的研究
(三)认为碳关税无效的研究
(四)碳关税与福利的关系研究
(五)碳关税征收适用行业相关研究
(六)碳关税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七)碳关税与WTO相容性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
二 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
三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第五节 结构安排与创新点
一 结构安排
二 创新点
(一)选题与研究视角的创新
(二)实证对象的创新
(三)研究方法的创新
(四)研究观点的创新
第二章 碳关税影响出口贸易作用机制
第一节 碳关税及环境与贸易相关理论
一 碳关税含义与特征
(一)碳关税含义
(二)碳关税特征
二 气候变化国际协议
(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二)京都议定书
(三)巴厘路线图
(四)哥本哈根协议
(五)《京都议定书》修正案
三 环境相关理论
(一)外部性理论
(二)污染避难所假说
(三)污染者付费原则
四 贸易相关理论
(一)绝对优势理论
(二)比较优势理论
(三)要素禀赋理论
(四)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第二节 碳排放作用机制分析
一 碳排放外部性
二 碳排放转移
三 碳排放内部化
(一)碳排放内部化作用
(二)碳排放内部化措施
第三节 碳关税作用机制分析
一 碳关税局部均衡
(一)消费者
(二)生产者
(三)碳关税
(四)商品定价和贸易量
二 碳关税一般均衡
三 碳关税福利效应
(一)全球福利效应
(二)进口国福利效应
(三)出口国福利效应
(四)结论
四 碳关税贸易效应
(一)减少出口贸易数量
(二)恶化出口贸易条件
第四节 碳关税背后经济利益博弈
一 碳关税征收深层次意图
(一)增强发达国家产品竞争力
(二)保护发达国家经济增长
(三)抑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四)主导世界低碳产业格局
二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利益博弈
(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歧焦点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博弈过程
三 发展中国家反对碳关税原因
(一)违反国际条约准则
(二)忽略碳排放历史责任
(三)转移国际污染产业
(四)违反污染者付费原则
第三章 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与碳排放现状
第一节 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发展现状
第二节 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结构
一 工业品出口贸易商品结构
二 工业品出口贸易市场结构
三 工业品出口贸易方式结构
四 工业品出口贸易行业结构
第三节 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依存度
一 工业品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
二 工业品出口贸易依存度发展阶段
第四节 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碳排放现状
一 世界碳排放现状
(一)全球碳排放总量
(二)主要国家碳排放量
(三)石化能源碳排放量
(四)人均碳排放量
(五)碳排放转移量
二 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碳排放现状
(一)出口碳排放高位运行
(二)出口能源消耗快速增长
(三)出口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同步增长
(四)出口碳排放国内生产、国外消费
三 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碳排放增长原因
(一)快速经济增长要求
(二)低端国际分工地位
(三)石化能源使用量过高
(四)社会管制缺失
第四章 碳关税影响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实证分析
第一节 计量模型与方法选择
第二节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一 指标选择
二 数据来源
第三节 碳关税影响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实证分析
一 工业品出口贸易计量模型
二 碳排放量测算
三 计量过程和结果分析
(一)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二) VAR模型构建
(三)协整关系检验
(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五)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第四节 碳关税影响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贸易实证分析
一 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贸易计量模型
二 碳排放量测算
三 计量过程和结果分析
(一)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二)VAR模型构建
(三)协整关系检验
(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五)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第五节 结论及启示
一 结论
二 启示
第五章 发达国家发展低碳出口贸易产业政策
第一节 日本发展低碳出口贸易政策措施
一 日本政府支持低碳出口贸易
(一)政府高度重视
(二)提供财政支持
(三)提供信息服务
(四)建立碳足迹认证体系
(五)开展低碳科技外交
(六)加强国际合作
二 日本企业主动开发低碳产品
(一)调整出口贸易结构
(二)降低流通环节碳排放
(三)促进低碳设备出口
(四)研发低碳技术
(五)开发使用环节低碳产品
三 政府与企业合作发展低碳出口贸易
第二节 发达国家发展低碳出口贸易产业政策体系
一 英国发展低碳出口贸易产业政策
(一)低碳政策和规划
(二)低碳财政支持
(三)低碳生活模式
二 德国发展低碳出口贸易产业政策
(一)完善低碳法律法规体系
(二)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三)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应用
(四)引导公众关注气候变化
三 欧盟发展低碳出口贸易产业政策
(一)制定环保型经济规划
(二)实施物联网行动计划
(三)推出财税优惠措施
四 美国发展低碳出口贸易产业政策
(一)再工业化战略
(二)财税政策扶持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五 日本发展低碳出口贸易产业政策
(一)日本发展低碳出口贸易产业政策主要背景
(二)日本发展低碳出口贸易产业政策措施
第三节 发达国家发展低碳出口贸易措施比较
一 发达国家发展低碳出口贸易措施共同点
(一)战略导向
(二)政策约束
(三)财税调控
(四)技术开发
(五)资金投入
(六)推行示范试点
(七)实行碳市场交易
(八)发展新能源
二 发达国家发展低碳出口贸易启示
第六章 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应对碳关税策略
第一节 碳关税冲击下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SWOT分析
一 碳关税冲击下发展优势(S)
1.政府高度重视
2.清洁机制发展迅速
3.能源消耗下降空间大
二 碳关税冲击下存在的劣势(W)
1.高碳型出口商品结构
2.高排放高污染发展阶段
3.落后的碳减排技术
4.艰难的高碳产业转型
三 碳关税冲击下发展机会(O)
1.能耗节约效应
2.技术促进效应
3.环境保护效应
四 碳关税冲击下面临风险(T)
1.降低出口产品竞争力
2.降低高碳企业就业率
3.加重国际贸易摩擦
第二节 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应对碳关税冲击指导原则
一 保持合理开放度与出口贸易依存度
二 平衡环境保护与出口贸易增长
三 正确面对碳关税的挑战与机遇
四 培育出口产品竞争优势
第三节 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应对碳关税冲击策略
一 积极开展国家环境外交活动
1.争取全球气候谈判话语权
2.建立发展中国家气候谈判联盟
3.利用WTO条款争取利益
4.参与制定国际碳排放量标准
5.制定合理自愿减排标准
6.采取贸易反制措施
二 应对碳关税冲击的政府行为
1.协调经济、能源与环境政策
2.构建与完善环境法律法规
3.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4.建立快速预警反应机制
5.推进能源价格市场化
6.制定财税扶持政策
7.完善排污治理机制
8.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 应对碳关税冲击的企业行为
1.记录产品碳足迹
2.研发低碳技术
3.促进生产环节低碳化
四 加快调整优化出口贸易结构
1.优化出口贸易方式
2.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3.优化出口市场结构
第四节 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构建思路
一 碳排放交易市场构建意义
1.国际碳排放交易需要
2.国内交易市场前景广阔
3.调动企业减排积极性
4.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二 碳排放交易体系构建建议
1.政府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2.制订碳市场应急方案
3.合理分配碳排放配额
4.加强配套制度建设
5.建立碳交易惩罚与激励机制
第七章 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运行分析
第一节 碳排放交易体系构成
一 碳排放权交易概念
二 碳排放权交易要素
(一)交易主体
(二)交易标的
(三)交易合同
(四)碳交易渠道
(五)交易中介机构
(六)交易监管机构
(七)金融机构
三 碳排放权价格
四 碳排放交易分类
(一)按交易对象划分
(二)按组织形式划分
(三)按法律基础划分
(四)按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分
(五)按交易时限分
五 国际碳交易市场特征
(一)碳排放权具有金融属性
(二)碳排放权的流动性不高
(三)国际碳交易市场的价格变动剧烈
六 我国碳交易试点启动
第二节 碳排放交易运行试点
一 深圳碳排放交易试点
(一)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启动
(二)深圳碳排放交易体系
二 上海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一)上海排放权交易所启动
(二)上海碳排放交易体系
三 北京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一)北京排放权交易所启动
(二)北京碳排放交易体系
四 广东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一)广东省排放权交易所启动
(二)广东省碳排放交易体系
五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
(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启动
(二)天津碳排放交易体系
六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一)湖北排放权交易所启动
(二)湖北碳排放交易体系
七 重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一)重庆排放权交易所启动
(二)重庆碳排放交易体系
第三节 碳排放交易试点运行问题与建议
一 碳交易试点现状
(一)碳交易试点建设情况
(二)碳交易试点交易情况
(三)金融机构参与
二 碳交易试点存在问题
(一)交易规则不一致
(二)市场活跃度较低
(三)碳金融业务缺乏
(四)企业积极性不高
三 碳交易市场发展建议
(一)开发碳金融业务
(二)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三)提高公众参与度
(四)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
(五)合理确定碳价格
(六)透明度
(七)加大监管力度
第四节 碳金融发展分析
一 碳金融概念
二 碳金融现状
(一)国外碳金融发展现状
(二)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
三 我国碳金融发展制约因素
(一)金融机构参与程度低
(二)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善
(三)金融产品品种单一
(四)缺乏碳金融发展政策支持和监管
(五)协调和沟通机制缺失
(六)碳金融信贷风险较大
四 我国碳金融发展建议
(一)创新碳金融产品
(二)完善金融市场基础要件
(三)创新碳金融运作模式
(四)拓展碳金融服务业务
(五)鼓励金融中介进入
五 我国碳金融发展机制体系构建
(一)构建碳金融政策法规体系
(二)健全碳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三)完善碳金融信息披露机制
(四)建立碳金融激励约束机制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