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文化人类学调查与研究方法

纸书售价: 71.2 纸书定价:¥89.0 电子书售价: 35.6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全部显示∨

目录

上篇 田野调查方法
第一章 导论
一 什么叫田野调查
二 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特点与功能
(一)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特点
(二)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功能
三 田野调查方法的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学术界的田野调查
(二)中国学术界的田野调查
第二章 田野调查的基本原则与类型
一 田野调查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科学性原则
(三)系统性原则
(四)参与性原则
(五)尊重性原则
二 田野调查的类型
(一)综合调查·专题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
(二)无理论假设的调查·有理论假设的调查
(三)无问题取向的调查·有问题取向的调查
(四)一点调查·多点调查
(五)历时性调查·共时性调查
第三章 田野调查的选题与设计
一 调查课题的选择
(一)田野调查类型的选择
(二)选题方法
(三)选题应注意的问题
二 调查方案的撰写
三 调查提纲的设计
(一)综合调查提纲的特点
(二)专题调查提纲的特点
(三)问卷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章 田野调查的方法
一 如何进入田野
(一)准备阶段
(二)开始阶段
(三)调查阶段
二 参与观察法
(一)参与观察法的特点
(二)参与观察法的类型
(三)参与观察法的优缺
三 深度访谈法
(一)深度访谈法的特点
(二)深度访谈的原则
(三)深度访谈的类型
(四)深度访谈的一般程序
四 问卷调查法
(一)问卷法与问卷
(二)问卷的类型
(三)问卷调查的特点
(四)问卷的结构
(五)问卷法的程序
(六)问卷的设计
(七)问卷法的评价
第五章 调查研究报告
一 资料整理、分析与鉴别
(一)资料整理的原则
(二)资料的审核与鉴别
(三)资料分类
二 撰写调查研究报告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
(二)科学性
(三)完整性
(四)条理性
(五)逻辑性
(六)代表性
(七)简洁性
三 调查报告的类型
(一)描述性报告·解释性报告·建议性报告
(二)通俗性报告·专业性报告
(三)综合性报告·专题性报告
(四)“传记体”调查报告·“小说体”调查报告·“游记体”调查报告
四 撰写调查研究报告的基本程序
(一)拟定提纲
(二)撰写初稿
(三)评审初稿
(四)修改
(五)评估
五 调查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
(一)前言部分
(二)正文部分
(三)结语部分
(四)附录部分
中篇 研究方法
第六章 文化人类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一 认识论
(一)主智论与反智论
(二)单元论与双元论
(三)民族自我中心论与文化相对论
二 方法论
(一)实证论
(二)整体论
(三)主客二元论
第七章 研究类型
一 时间取向研究·理论取向研究·人文取向研究
(一)时间取向研究
(二)理论取向研究
(三)人文取向研究
二 描述型研究·解释型研究·应用型研究·预测型研究
(一)描述型研究
(二)解释型研究
(三)应用型研究
(四)预测型研究
三 创新型研究·假说验证型研究
(一)创新型研究
(二)假说验证型研究
四 民族志型研究·专题型研究·个案型研究
(一)民族志型研究
(二)专题型研究
(三)个案型研究
第八章 学术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一 选题的重要性
二 选题的原则
(一)学术性原则
(二)现实性原则
(三)可行性原则
(四)特色性原则
(五)兴趣性原则
三 选题的方法
(一)通过熟悉本学科的研究情况而发现问题
(二)通过读书发现问题
(三)通过学术交流发现新问题
(四)发现某种观点不成立
(五)在实地调查研究中发现新问题
(六)通过比较发现新问题
(七)探讨有争议的问题
(八)因掌握新材料而发现问题
(九)开拓新的领域
(十)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
四 选题应注意的问题
(一)根据自己的专长选题
(二)选题大小要适中
(三)选题以单一主题为好
(四)选题切忌炒冷饭
(五)选题时应多请教有关专家
五 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课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课题设计的基本要求
(三)课题设计的基本内容
第九章 理论与概念的构建
一 “理论”的含义
(一)“理论”一词的来源
(二)“理论”的界定与特征
二 理论的类型
(一)宏观理论·微观理论
(二)假设演绎式理论·功能性理论
(三)成熟理论·未充分验证的理论·未验证的理论
三 理论的功能
(一)认识事物本质的功能
(二)解释或分析事物的功能
(三)预测的功能
(四)指导的功能
四 “概念”的含义
(一)“概念”的界定
(二)概念的特征
五 理论与概念的区别
六 理论的构建
(一)构建理论的基本原则
(二)构建理论的程序
(三)逻辑演绎法
(四)归纳探索法
(五)由果究因探索法
(六)联想探索法
七 关于理论创新的若干问题
(一)理论创新的意义
(二)理论创新的条件
(三)理论创新的方法
第十章 假设及其构建
一 假设的内涵和特征
(一)假设的含义
(二)假设的特征
二 假设的类型
(一)逻辑性假设·观点性假设
(二)公理性假设·一般性假设
(三)科学的假设·不科学的假设
(四)全面的假设·片面的假设
(五)条件式假设·差异式假设·函数式假设
三 假设的功能
(一)反映前期探索的成果
(二)引导科研或调研方案的设计
(三)指导资料的收集
四 假设的检验
(一)假设检验的目的
(二)假设检验的方法
(三)假设检验应注意的问题
五 假设的构建
(一)相关关系法
(二)因果关系法
六 人性假设的理论
(一)“工具人”假设
(二)“经济人”假设
(三)“社会人”假设
(四)“自我实现人”假设
(五)“复杂人”假设
(六)“文化人”假设
(七)“理性人”假设
(八)“决策人”假设
(九)“利己利他”假设
(十)“道德人”假设
第十一章 范式及其构建
一 范式的概念
二 范式的特征和意义
(一)范式的特征
(二)范式的意义
三 范式的类型
(一)历时性研究范式·共时性研究范式
(二)科学研究范式·人文学研究范式
(三)功能主义研究范式·结构—功能主义研究范式
(四)历史人类学研究范式
四 范式的转换
五 中国乡村研究范式
(一)葛学溥的家族主义村社研究范式
(二)费孝通的功能主义村社研究范式
(三)林耀华的结构—功能主义村社研究范式
(四)杨懋春的以家庭为中心的村社研究范式
(五)弗里德曼的宗族研究范式
(六)施坚雅的市场研究范式
(七)黄宗智的经济关系研究范式
(八)杜赞奇的权力关系研究范式
六 中国宗教研究范式
(一)杨庆堃的结构—功能主义研究范式
(二)李亦园的结构主义研究范式
第十二章 一般性研究方法
一 方法及其选择
(一)方法的概念
(二)方法选择的重要性
(三)如何选择最合适的研究方法
(四)选择方法应考虑差异性和互补性
二 归纳法与演绎法
(一)归纳法的概念
(二)求同归纳与求异归纳
(三)求同归纳与求异归纳在人类学中的应用
(四)演绎法的概念
(五)演绎法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六)演绎法与归纳法的关系
三 分析法与综合法
(一)分析法的概念
(二)分析法的类型
(三)综合法的概念
(四)综合法的特点
(五)综合法的类型
(六)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关系
(七)综合法与分析法相结合
四 比较法与分类法
(一)比较法的概念
(二)比较法的类型
(三)分类法
第十三章 特殊性研究方法
一 民族志研究法
(一)民族志研究与村落研究
(二)民族志研究的特点
(三)民族志研究的类型
二 文化残余分析法
(一)生物学与人类学的“残余”概念
(二)文化残余分析法的优缺
(三)近现代民族保留的古代文化
三 跨文化比较研究法
(一)人类学中的跨文化比较
(二)经济学中的跨文化比较
下篇 专题研究
第十四章 中西学术研究之异同
一 “求知”与“求用”
二 “求普遍性”与“求特殊性”
三 “学”与“术”
(一)西方的“学”与“术”
(二)中国的“学”与“术”
(三)科学对待“学”与“术”的关系
四 “先专后通”与“先通后专”
五 “点”与“面”
六 中西学术差异的根源
(一)思维方式不同
(二)学术渊源不同
(三)教育方式不同
(四)民族性不同
七 结语
第十五章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国化与国际化
一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国化的目的与意义
(一)防止全盘西化
(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
(三)充分发挥中国人的创造力
二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必须中国化的原因
(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地域性
(二)研究对象不同
三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国化的途径
(一)模仿—创新
(二)综合—创新
四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国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一)“国际化”与“中国化”相反相成
(二)熟悉与对话相辅相成
(三)中国化与世界学术的多元化
五 结语
第十六章 关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创新的若干问题
一 学术创新的类型
(一)理论创新
(二)观点创新
(三)方法创新
二 为什么要进行学术创新
(一)西方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并不能有效解释和解决中国的问题
(二)传承中华文明需要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
(三)防止人文社会科学“全盘西化”
(四)西方的许多理论没有得到实践检验证明具有普遍性
三 如何进行学术创新
(一)熟悉过程
(二)发现问题过程
(三)批判的过程
(四)构建假设的过程
(五)论证过程
四 学术创新的方法
(一)原创法
(二)替代法
(三)修正法
(四)补充完善法
(五)综合法
(六)移植法
五 结语
第十七章 关于我国应用人类学研究的若干问题
一 关于应用人类学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二 应用人类学研究的模式
(一)“应用—理论”型
(二)“理论—应用”型
(三)“项目—应用”型
三 应用人类学研究的类型
(一)对策性研究
(二)预测性研究
四 应用人类学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第十八章 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30年的回顾与展望
一 主要成就
(一)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与人类学学科体系
(二)科研成果硕果累累
(三)理论和方法多有建树
(四)田野调查成果显著
(五)国际学术交流不断扩大
二 学术热点
(一)关于学科建设问题的讨论
(二)关于社会形态问题的讨论
(三)关于婚姻家庭的讨论
(四)关于“族群”问题的讨论
(五)关于民族地区现代化问题的讨论
(六)关于保护文化多样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讨论
三 反思与展望
(一)完善和发展学科体系
(二)提升田野调查的科学性
(三)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四)普及民族学人类学知识
主要参考文献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