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

纸书售价: 46.4 纸书定价:¥58.0 电子书售价: 23.2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全部显示∨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缘起
1.挫折教育的提出
2.挫折教育的兴起
(二)研究主题
1.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理论基础
2.相关领域之间的关系
3.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4.构建UFEM——大学生挫折教育模式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1)促进挫折教育理论成果创新
(2)深化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
2.现实意义
(1)增强大学生挫折教育针对性
(2)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发展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经验总结法
(三)问卷调查法
(四)个案访谈法
(五)模式构建法
三、研究的基本观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挫折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大学生挫折教育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三)挫折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四)UFEM——大学生挫折教育模式对挫折教育具有普适性
四、创新之处
(一)研究视角独特
(二)研究方法突破
(三)构建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概述
一、相关概念及阐释
(一)思想政治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域
(三)挫折
1.国外有关挫折的解读
2.中国古典文集中关于挫折的解读
3.现代词典中有关挫折的解读
4.对挫折的定义,学者们分别从主观、客观及强调挫折是目的受挫时的情绪反应和某种情境的综合等角度进行界定
(1)从主观角度,强调挫折是目的受阻时的情绪反应
(2)从客观角度,强调挫折是目的受阻时的情境
(3)从主观和客观综合角度,同时强调挫折是目的受阻时的情绪反应和某种情境的综合
5.本书对挫折的界定
(四)挫商(AQ)及情商(EQ)
(五)大学生挫折教育
1.国外有关挫折教育的含义
2.国内有关挫折教育的含义
3.本书有关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界定
(六)UFEM——大学生挫折教育模式
二、国内外挫折教育研究概况
(一)国外挫折教育研究概况
1.挫折教育理念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2.家庭挫折教育方案
3.学校挫折教育方案
(二)国内挫折教育研究概况
1.关于挫折教育总目标的研究
(1)分析挫折成因,提高自我认识
(2)矫正因挫折而导致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维护心理健康
(3)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挫折承受能力
2.挫折教育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动态性原则
(3)联系性原则
(4)疏导性原则
(5)自主性原则
3.挫折教育的方法
4.挫折教育的内容
5.挫折教育的实施
三、研究评述
(一)国外研究评述
(二)国内研究评述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挫折教育理论依据
一、心理学理论基础
(一)精神分析学派
1.弗洛伊德
2.阿德勒
3.荣格
(二)行为主义理论
1.华生
2.斯金纳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
1.罗杰斯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四)其他相关心理学理论
1.麦独孤的挫折本能论
2.艾利斯的ABC理论
3.挫折—攻击理论
4.挫折—倒退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
(一)从人的本质理论解读挫折
1.从异化劳动的角度解读挫折
2.从社会关系的角度解读挫折
3.从需要的角度解读挫折
4.从自由的角度解读挫折
(二)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解读挫折教育
1.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解读
2.从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解读
3.从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解读
4.从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解读
5.从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解读
(三)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解读挫折教育
1.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解读
2.从社会意识的独立性解读
(四)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对挫折教育的指导作用
1.事物的普遍联系性指导挫折教育
2.事物的永恒发展性指导挫折教育
3.事物的发展规律指导挫折教育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挫折教育的思想根源
(一)儒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对挫折的理解
1.孔子:仁者不忧智者不惑
2.孟子:浩然正义砺志成才
3.荀子:锲而不舍修身自强
(二)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克服挫折的方法
1.老子:道法自然慎终如始
2.庄子:换位思考无为无亏
(三)墨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应对挫折的方法
1.矢志不渝言信行果
2.勉励鞭策促人成才
(四)法家学派对待苦难的态度
1.管仲:坚持不懈奋发求进
2.韩非子:自强不息战胜自己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大学生挫折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挫折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性
(一)目标指向一致
1.培养目标的指向一致
2.挫折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3.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育功能趋同
1.从不同层面发挥教育功能
2.挫折教育侧重于正心、养德、调育
3.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导向、育人、协调
(三)实施环境相同
1.环境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和抗挫能力的培养
2.宏观社会环境的影响
3.微观学校环境的影响
(四)本质属性统一
1.实践性是共同的本质
2.两种教育同属人类的社会活动,具有实践性
3.两种教育各属特定的人类社会活动,具有特殊性
二、大学生挫折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
(一)研究内容不同
1.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研究内容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内容
(二)基本范畴不同
1.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基本范畴是需求和动机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是思想和行为
(三)理论基础不同
1.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理论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
(四)实施方法不同
1.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方法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三、大学生挫折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夯实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思想理论基础
1.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大学生挫折教育
2.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大学生挫折教育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大学生挫折教育的途径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
2.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抗挫能力
3.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培育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三)大学生挫折教育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把挫折教育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2.挫折认知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识
3.抗挫折品质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方法充实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运用情绪疏解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心理咨询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3.自我心理调适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五)实现两支教育队伍的相互促进和提升
1.培育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内在要求
2.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现实需要
3.构建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同点
(一)两者同属意识形态的范畴
(二)两者教育理念相同
(三)两者教育方法有共同之处
(四)两者拥有共同人才培养目标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点
(一)教育内容存在差异
(二)教育目标存在差异
(三)教育方法存在差异
(四)教育侧重点存在差异
(五)教育模式存在差异
(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存在差异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思维方式的指导
(1)用联系的观点考察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
(2)用整体性的观点探索影响人的心理过程的要素
(3)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探寻心理问题的成因
(4)用矛盾特殊性理论指导解决心理问题
(5)用发展的思想前瞻心理健康教育的未来走向
2.思想政治教育对人心理发展具有主导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内涵创新着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2)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功能
(3)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激励作用
(4)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法提升心理健康的实际效果
(二)心理健康教育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1.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2)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3)通过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4)大学生健康心理帮助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
2.拓宽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3.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1)运用心理学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
(2)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掌握大学生心理认知特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4)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性
1.大学生群体现状有助于延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
(1)大学生思想与心理状况决定思政工作者的工作延伸
(2)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决定思政工作者的工作延伸
2.思政工作者角色特点具备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辅导员角色特点具备胜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
(2)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实状况呼唤思政工作者发挥作用
(1)高校整体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有待提高
(2)高校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3)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高水平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大学生挫折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定义
(二)心理健康标准
1.心理健康标准的不同解读
(1)评估心理健康三条标准,1988年由许又新教授提出
(2)评估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被公认为“最经典的标准”
(3)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的四种特质,由美国学者坎布斯(A.W.combs)提出
(4)评价心理健康的八条指标,由国内的著名心理学家王登峰等根据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归纳总结。
2.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
1.社会转型的困惑
(1)价值多元化
(2)就业竞争化
2.高校环境的压力
(1)生活环境的改变
(2)学习环境的压力
3.家庭教育的缺失
(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2)父母期望值过高
4.个性心理不成熟
(1)价值观模糊
(2)人格不健全
(3)认知偏差
二、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1.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1.教育性
2.契合性
3.针对性
三、大学生挫折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一)大学生挫折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同点
1.教育目标趋于一致
2.教育方法相似
3.教育对象相同
(二)大学生挫折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同点
1.教育内容侧重点不同
2.教育的方式不同
(三)大学生挫折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联性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包含挫折教育
2.挫折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四、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在挫折教育中的应用
(一)课堂教学——挫折教育的主渠道
1.挫折教育课程设置多元化
2.课堂任务布置适中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评价学生标准和方式多样化
5.通过体育教学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
(二)心理咨询——挫折教育的保障
1.个体咨询
(1)宣泄法
(2)矛盾意向法
(3)合理认知的方法
(4)心理暗示
2.团体心理咨询
(1)获得情感支持
(2)尝试积极体验
3.发展适应行为
(1)提供安全真实的模拟现实环境
(2)分享经验,共同相长
4.重建理性认知
(三)情景创设——挫折教育的体验
1.创设自我挫折情景
2.课堂创设挫折情景
3.校园创设挫折情境
4.开展素质拓展训练
5.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四)角色扮演——挫折教育的表悟
1.心理剧
2.哑剧表演
3.独白技术
4.镜子技术
5.空椅子技术
(1)倾述宣泄式
(2)自我对话式
(3)他人对话式
(五)新媒体教育——挫折教育的拓展
1.互联网教育
2.自媒体教育
3.移动媒体教育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大学生挫折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加强“三观”教育——端正生活态度
(一)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1.世界观
2.人生观
3.价值观
(二)“三观”与挫折教育
1.坦然面对挫折
2.正确的自我评价
3.社会责任意识
二、挫折认知教育——树立正确认识
(一)挫折认知教育
1.正确认知挫折
2.深刻理解挫折
3.客观预期挫折
(二)挫折认知与挫折教育
1.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2.科学地评价挫折
3.加强自我挫折教育
三、意志品质教育——提高AQ水平
(一)优良的意志品质
1.培养自觉性
2.打造果断性
3.磨炼坚韧性
4.提升自制力
(二)意志品质与挫折教育
1.坚持和践行目标
2.自我完善与发展
3.自我修养与成长
四、积极心理培育——培养乐观心态
(一)积极心理培育
1.培育积极情感
2.表达乐观情绪
3.增进幸福感受
(二)积极心理与挫折教育
1.消解不良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2.纠正认知偏差,挖掘积极潜能
3.提高心理素质,培养积极心理
五、人格品质教育——塑造健全人格
(一)人格品质教育
1.运用智慧和能力追求成功
2.内部心理协调发展
3.人际关系和谐友好
(二)人格品质与挫折教育
1.形成稳定的人格,乐观自信
2.控制自己的情绪,平和谦逊
3.建立和谐的关系,获得支持
六、挫折预防教育——构建防御机制
(一)挫折预防教育
1.挫折具有可预防性
2.“四位一体”预防机制
(二)挫折预防教育特点
1.预防性
2.针对性
3.引导性
4.时空性
七、挫折应对教育——提升抗挫能力
(一)挫折应对教育
1.反应形式
2.行为策略
3.心理恢复
(二)挫折应对教育特点
1.一致性和连贯性
2.渗透性和实践性
3.长期性和曲折性
4.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方法
一、形成正确的认知
(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挫折
1.遭遇挫折在所难免
2.挫折是把“双刃剑”
3.换个角度看待挫折
(二)帮助大学生掌握认知重构法
1.觉察
2.对情境的再评
3.采纳及替代
4.评估
二、培养高度的自信心
(一)正确认识自我——培养自信心的前提
1.认识自我的途径
2.悦纳自我
3.超越自我
(二)塑造自信人格——培养自信心的方法
1.提高自信意识
2.增强成就动机
3.增加成功体验
4.给予肯定评价
三、培育良好的自我情绪
(一)ABC情绪调节法
1.绝对化要求
2.过分概括化
3.糟糕至极
(二)放松训练法
1.呼吸放松
2.肌肉放松
(1)准备工作
(2)放松的顺序
3.想象放松
四、设置合理的个人成长目标
(一)篮球架效应——设置合理目标
(二)设置目标原则
1.明确的目标
2.可测量的目标
3.能够实现的目标
4.目标应该基于结果而非基于行动或过程
5.设置目标完成的时限
(三)设置目标要注意的问题
1.目标难度适宜
2.目标清晰度高
3.目标要有阶段性
4.目标承诺程度强
5.目标实现反馈及时
五、锤炼坚强的意志力
(一)励志教育法
(二)榜样教育法
(三)心理暗示法
1.强化动机,激发意志力
2.培养兴趣,内化意志力
3.坚持克制,锻炼意志力
4.培养、增强意志力
六、使用恰当的防御机制
(一)积极的自我心理防御形式
1.改变策略
2.补偿
3.升华
4.幽默
5.认同
(二)消极的自我心理防御形式
1.投射
2.反向形成
3.退行
4.幻想
5.转移
(三)妥协的自我心理防御形式
1.压抑
2.否认
3.合理化
4.抵消
七、建立“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系统
(一)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二)构建学校支持系统
1.学生管理队伍的支持系统
2.专任教师的支持系统
3.朋辈支持系统
4.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支持系统
(三)构建家庭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实证研究
一、大学生挫折能力的现状与提升
(一)大学生挫折能力的现状与提升
1.大学生挫折能力结构理论构想
(1)以往研究对大学生挫折能力的探讨
(2)关于大学生挫折能力结构的构想
2.大学生挫折能力结构的验证
(1)大学生挫折能力结构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2)大学生挫折能力结构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3.大学生挫折能力的现状调查
(1)大学生挫折能力的总体水平
(2)大学生挫折能力的发展趋势
(二)大学生挫折能力的影响因素
1.自身因素
(1)性别
(2)人格因素
2.环境因素
(1)城乡
(2)专业
(3)家庭经济环境
(4)学校
3.挫折经历
(1)挫折事件经历
(2)挫折体验经历与挫折能力的关系
(三)提升大学生挫折能力的对策
1.自我疏导能力的提升对策
(1)神经质得分较高的大学生应该得到关注
(2)普通本科学生应得到更多关注
(3)大二和大四的学生应该多加关注
2.人际交往能力
(1)在外向性上得分低的大学生应得到更多关注
(2)农村学生和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应该得到更多关注
(3)文科和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需要更多关注
3.问题解决能力
(1)大二学生需要重点关注
(2)开放性上得分低而神经质得分高的大学生应该重点关注
(3)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需要留意
4.支持寻求能力
(1)男生应得到更多的关注
(2)理工科学生应得到更多的关注
二、高校教师挫折教育能力的现状与提升
(一)高校教师挫折教育能力的现状
1.对学生抗挫折能力的认识情况
2.挫折教育方法的掌握状况
(1)掌握的挫折教育方法
(2)掌握程度
(二)高校教师挫折教育能力的影响因素
1.教师专业
(1)对大学生挫折能力评估的影响
(2)对挫折教育方法提名的影响
2.教龄
(1)对大学生挫折能力评分的影响
(2)对教育方法提名的影响
3.培训经历
(1)对大学生挫折能力评估的影响
(2)对教师挫折教育方法提名的影响
4.职称
(1)对大学生挫折能力的评估的影响
(2)对挫折能力教育方法提名的影响
(三)高校教师挫折教育能力对大学生的影响
1.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学生
2.教师的挫折教育知识引导学生
3.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四)提升高校教师挫折教育能力的对策
1.加强教师挫折教育能力的研究
(1)加强对教师挫折教育能力的研究
(2)加强挫折教育方法的研究
2.重点克服两种倾向
(1)不了解大学生的倾向
(2)画地为牢的倾向
三、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一)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
1.挫折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设置的问题
(1)目标
(2)具体内容
2.不同高校挫折教育的差异
(1)目标
(2)具体内容
(二)大学生挫折教育问题的原因剖析
1.体制或机制问题
(1)学校层面
(2)挫折教育实施层面
2.教师队伍问题
(1)专业性不强
(2)教学方法陈旧
(三)改进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建议
1.体制机制层面
(1)将挫折教育纳入顶层设计
(2)打造有效的挫折教育运作系统
2.教师队伍层面
(1)配备足够的专业教师
(2)改进挫折教育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第十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挫折教育模式构建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挫折教育模式简介
(一)大学生挫折教育模式(UFEM)图解
1.基础(地基)
2.大学生挫折教育目标
3.大学生挫折教育评价反馈子系统,它在模式中起到检验和修正的 作用
4.箭头
(二)大学生挫折教育模式(UFEM)构建原则
1.客观性
2.逻辑性
3.系统性
4.整合性
5.导向性
(三)大学生挫折教育模式(UFEM)实现条件
1.学校提高重视程度
2.建立有效的教育途径
3.提供专业队伍保障
4.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5.时间检验发展过程
二、大学生挫折教育模式结构及功能
(一)实证研究子系统——调查分析,归纳成因
(二)教育内容子系统——加强认知,注重预防
(三)教育方法子系统——提升能力,重点调节
(四)评价反馈子系统——评估反馈,强化效果
1.教师观察评价
2.个人觉察
3.周围人的观察评价
4.心理测量
三、大学生挫折教育模式的总体评价
(一)理论评价
1.理论性与指导性
2.科学性与实效性
3.针对性与专业性
4.长效性与发展性
(二)实践评价
1.层面的宽泛性
2.数据的真实性
3.方法的科学性
4.结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