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上)
纸书售价: ¥118.0 纸书定价:¥118.0
-
作者: 劉笑敢出版时间: 2006-05-01ISBN: 7-5004-5605-0字数: 1080千字浏览人数: 381次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余英時先生序
Donald J. Munro(孟旦)先生序
勞思光先生序
致謝
編寫説明
導論一 版本歧變與文本趨同
一 版本簡介
二 “版本歧變”(versional divergence)
三 “文本改善”(textual improvement)
四 “文本趨同”(textual assimilation)
五 “語言趨同”(linguistic assimilation):概述
六 語言趨同:句式整齊化
七 語言趨同:章節之間的重複
八 語言趨同:排比句式的強化
九 思想聚焦:增加核心概念
十 思想聚焦:調整段落文句
十一 趨同與歧變:一個特例
十二 普遍性與特殊性
十三 古本原貌與理想文本
導論二 回歸歷史與面向現實
一 視域融合與兩種定向
二 “人文自然”的提出
三 人文自然與終極關切
四 人文自然與群體狀態
五 人文自然與生存個體
六 人文自然與現代社會
七 人文自然與儒家理論
八 兩種定向之銜接和轉化
九 “格義”與“反向格義”
十 反向格義與中國哲學
十一 反向格義困難舉例之一
十二 反向格義困難舉例之二
十三 關於老子之道的新詮釋
上編
第一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1.1 是雜纂、專論,還是……
1.2 言說問題,還是形而上問題?
1.3 “也”非詩語?
1.4 “無”還是“無名”、“無欲”?
1.5 “兩者”何所指?
第二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2.1 竹簡本的分章
2.2 竹簡本的分組
2.3 八十一章分於何時?
2.4 聖人何故“弗始”?
2.5 美醜善惡:相依互轉
2.6 有無難易:相生相成
第三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3.1 “尚賢”則晚乎?
3.2 “為無為”與思想聚焦
第四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4.1 猶疑與理性
4.2 道與上帝之異同
4.3 蒂利希:重釋上帝
4.4 蒂利希:重釋宗教
4.5 道之符號意義
第五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5.1 竹簡本是完本嗎?
5.2 《老子》與《詩經》、《楚辭》
第六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6.1 中國的宇宙論概念
6.2 “玄牝”就是生殖崇拜嗎?
6.3 雌性比喻與女性主義
第七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7.1 實然與應然之一體
7.2 “後其身”何以“身存”?
7.3 此“私”非彼“私”
第八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8.1 “不爭”之積極意義
第九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9.1 何以功成當身退?
第十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10.1 《老子》乃氣功之書?
第十一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11.1 “有”如何以“無”為用?
第十二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12.1 “為腹”與社會需求層次
第十三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13.1 利己還是利他?
第十四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14.1 《老子》乃詩乎?
14.2 老子如何成教主?
第十五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15.1 “為士”,“為道”,或“為上”?
第十六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16.1 道理與事實必然一致嗎?
第十七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17.1 百姓皆謂誰自然?
17.2 “自然”必排斥外力嗎?
17.3 儒家之“無加諸人”
17.4 霍布斯的“自然狀態”
17.5 老子與霍布斯
第十八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18.1 三字句還是四字句?
18.2 從“邦家”到“國家”:《老子》歧變
18.3 從“邦家”到“國家”:文獻考察
18.4 從“邦家”到“國家”:思想意義
18.5 中國的家族觀念與姓氏
第十九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19.1 是“強化”還是“歪曲”?
19.2 儒道互濟還是形同水火?
19.3 孔子之自然之得
19.4 孔子之逍遙理想
19.5 孔老相通:根源與意義
19.6 孔老相通:課題與方法
第二十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20.1 創新與“文本的它在性”
20.2 “絕學”之境界
20.3 身、心、意:分與合
20.4 美:多多益善?
第二十一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21.1 月神宮殿幾根柱?
21.2 古本善不善?
21.3 道是有還是無?
第二十二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22.1 後人“改善”古本的努力
第二十三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23.1 “自然”乃“大自然”乎?
23.2 哲學概念的標準
23.3 作為哲學概念的“自然”
23.4 “自然”:動因的內在性
第二十四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24.1 “有道”還是“有欲”?
第二十五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25.1 “道法自然”如何讀?
25.2 “自然”何屬何歸?
25.3 “自然”何義何謂?
25.4 追求“自然”是否自然?
25.5 道是形而上的嗎?
25.6 道何以難名?
25.7 老子有環保理論乎?
第二十六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26.1 何謂“定型”?何時“定型”?
第二十七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27.1 聖人即侯王乎?
第二十八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28.1 《老子》與《詩經》:典型一例
28.2 何者“守其雌”?
28.3 雌雄一體乎?
28.4 雌柔原則:象徵及目標
第二十九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29.1 “取”乃“治”乎?
第三十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30.1 “果”與“強”的尺度
第三十一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31.1 《老子》乃兵書乎?
31.2 當“自然”面對戰爭
第三十二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32.1 “自賓”和“自均”
第三十三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33.1 “自知”、“自勝”與自然
第三十四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34.1 《老子》是口頭文學嗎?
34.2 道之“大”與道之“小”
34.3 道之弱性的決定作用
34.4 上帝之強勢形象
第三十五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35.1 道之偉大、平淡與超越
35.2 曾有“黃帝之學”否?
35.3 何謂“黃老之學”?
35.4 法家源於老子乎?
35.5 《老子》與《詩經》:虛字腳
第三十六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36.1 以反求正之方法
36.2 智慧乎?陰謀乎?
36.3 智慧與陰謀之間
36.4 辯證觀念:四層命題
第三十七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37.1 顧此失彼的編者
37.2 “無為”即無所作為嗎?
37.3 《老子》與《詩經》:頂真
下編
第三十八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38.1 自然之精神體現
38.2 老子反儒乎?
38.3 儒家必反“自然”乎?
38.4 儒家必反“無為”乎?
38.5 孔、老“無為”之異同
第三十九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39.1 《老子》與《詩經》:交韻
39.2 “一”即道乎?
39.3 道:規律乎?必然乎?
第四十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40.1 校勘心態偶議
40.2 分章、排序合理乎?
40.3 “反”還是“返”?
40.4 “無”的概念化
40.5 道家與科學:有生於無
第四十一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41.1 人文自然之道
41.2 大正若反的智慧
第四十二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42.1 一、二、三何所指?
42.2 道如何“生”
42.3 道:實然或應然?
42.4 陰陽和諧還是男尊女卑
42.5 諸侯何時始稱王?
第四十三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43.1 至柔與無為之益
43.2 魁奈與無為之益
43.3 改革開放與無為之益
第四十四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44.1 “重身”還是“無身”?
44.2 《老子》與《詩經》:密韻實例
第四十五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45.1 盛德若缺的啓示
45.2 以反彰正的智慧
第四十六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46.1 欲望與戰爭
第四十七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47.1 《老子》演變:原則與例外
47.2 “天下”與“天道”
47.3 直覺與科學
47.4 道與科學模式之轉換
第四十八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48.1 “無為”何以“無不為”?
48.2 “無事”何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49.1 “類同舉例法”不可靠
49.2 明辨是非與和光同塵
49.3 儒與道:雙峰對峙,山脈相連
49.4 儒家、道家與民主政治
第五十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50.1 “獨斷的”與“探究的”詮釋
第五十一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51.1 通行本中的機械重複
51.2 道之作用的兩重性
51.3 道與德:總體與個體?
51.4 自然與常然
51.5 道之自然與人文自然
第五十二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52.1 常與恆
52.2 異與同
52.3 父與母
第五十三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53.1 大道與小路
第五十四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54.1 《老子》與《詩經》:迴環
54.2 由身而天下:儒道同異
54.3 哲學與歷史
54.4 詮釋之難
54.5 面對詮釋之難
第五十五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55.1 “物壯則老”的啟示
第五十六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56.1 “不言”與“玄同”
56.2 分辨之智與玄同之境
第五十七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57.1 相似者必全同乎?
57.2 反文明還是文明反思?
57.3 何人當無為?
57.4 無為在現代社會
第五十八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58.1 正反互轉的事實
58.2 正反互轉的條件
58.3 文明反思:法律的發展
58.4 文明反思:科技的發展
第五十九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59.1 《老子》與《詩經》:疊句疊韻
第六十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60.1 有神還是無神?
第六十一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61.1 “牝以靜勝牡”的寓意
61.2 牝牡、雌雄與男女
61.3 牝牡、雌雄與陰陽
第六十二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62.1 老子的人性觀
62.2 馬斯洛的人性觀
62.3 馬斯洛的道家觀
第六十三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63.1 “以德報怨”與“以直報怨”
63.2 “以德報怨”的理論意義
63.3 “以德報怨”的實踐意義
63.4 無為:形式與內容的矛盾
63.5 無為:概念簇的代表
63.6 作為哲學概念的無為
第六十四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64.1 無為的目的
64.2 無為的絕對意含
64.3 竹簡本的啟示
64.4 為甚麼要講“人文自然”?
64.5 人文自然的三個層次
64.6 人文自然的現代意義
64.7 如何實現人文自然
64.8 道家眼光看衝突
64.9 道家原則防衝突
第六十五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65.1 老子的不白之冤
65.2 “左派”的批判
65.3 老子之“愚”何意?
65.4 玄德:因反而順
第六十六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66.1 何謂“不爭之爭”?
66.2 “不爭而勝”何以可能?
第六十七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67.1 “三寶”:儒道相通之一
67.2 “三寶”:儒道相通之二
67.3 “三寶”:儒道相異之一
67.4 “三寶”:儒道相異之二
67.5 “三寶”:兩種詮釋
第六十八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68.1 “不爭之德”與“外向無為”
第六十九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69.1 正反之間
69.2 正反之間的價值取向
69.3 辯證法或正反觀
69.4 《老子》與《孫子兵法》
第七十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70.1 道家學說:“易行”還是“難行”?
70.2 “被褐懷玉”:儒道之異
第七十一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71.1 “知不知”:儒道異同
第七十二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72.1 獨立尊嚴與自我約束
第七十三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73.1 何以“勇於不敢”?
第七十四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74.1 “大匠”與司法程序
74.2 校勘的兩重標準
74.3 要“原貌”還是要“合理”?
第七十五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75.1 無為:等於“君無為”?
75.2 無為:理性化詮釋
75.3 無為:理想的社會生態
75.4 無為:現代領導人之鏡
第七十六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76.1 雌柔:推翻男性霸權?
76.2 雌柔:反對英雄主義?
76.3 雌柔:可能的現代貢獻
第七十七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77.1 何謂“天之道”
77.2 何謂“人之道”
77.3 道的概念體系
第七十八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78.1 朱熹對老子的誤批
78.2 朱熹對老子的誤讚
第七十九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79.1 天道:自然與為善
79.2 天道:自然與報應
第八十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80.1 小國寡民:判斷與討論
80.2 小邦寡民:概念乎?術語乎?
80.3 小邦寡民:不滿與期望
80.4 小邦寡民:反動還是反思?
第八十一章
原文對照
對勘舉要
析評引論
81.1 版本演變:同與異
81.2 善者不多:對現代發展的啟示
81.3 正反相隨:現代發展的警示
81.4 自然:在現代的價值意義
81.5 道:超越與兼融科學和宗教
參考書目
英文書目
索引説明
人物與機構索引
文獻及版本索引
主題與概念索引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32912号-1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