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集体声誉下虚假认证的形成机理与治理机制

纸书售价: 60.0 纸书定价:¥75.0 电子书售价: 30.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 认证行为的相关研究
二 行业治理的相关研究
三 集体声誉的相关研究
四 相关文献的评述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工作
一 研究内容
二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虚假认证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认证的发展历程
一 认证的起源
二 认证的发展
三 认证的发展模式
四 中国认证产业的引进和发展
第二节 认证的功能及运行机制
一 认证体系的构成
二 认证的功能
三 认证的运行机制
第三节 虚假认证的概念界定
一 虚假认证的现有定义
二 信息质量视角下虚假认证的概念界定
三 信息质量视角下虚假认证的分类
第四节 虚假认证的形成及治理理论基础
一 经济人自利性
二 信息不对称理论
三 委托—代理理论
四 行业监管理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认证产业集体声誉的特征和成因
第一节 集体声誉的界定
一 声誉
二 集体声誉
第二节 集体声誉的产生根源
一 外部环境与集体声誉形成
二 产业集群与集体声誉形成
三 个体声誉受阻与集体声誉的形成
第三节 集体声誉的模式划分
一 依据发展阶段划分
二 依据主导主体划分
第四节 中国认证行业的集体声誉特征
一 外生性
二 双边性
第五节 中国认证行业集体声誉的制度性成因
一 行业认证标准
二 市场准入制度
三 违规惩罚制度
第六节 中国认证行业集体声誉的策略性成因
一 认证机构的市场竞争
二 消费者搜寻认证机构的动机
三 企业选择认证机构的策略性动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集体声誉下中国认证市场的现状
第一节 中国认证行业概述
一 中国认证产业种类
二 中国认证证书的分布
三 中国认证机构的分布
第二节 中国认证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 认证制度
二 认证行为
三 行业竞争
四 认证标准
五 认证人员
第三节 中国认证市场的现状——一个调查案例
一 认证分级制度实施概括
二 重大事故核查
三 专项监督检查和确认审核工作调研状况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集体声誉下中国认证行业虚假认证的形成机理
第一节 集体声誉与技术型虚假认证的形成
一 模型基本假设
二 个体声誉和集体声誉并存时认证机构的均衡技术投入
三 仅存在集体声誉时认证机构技术投入的扭曲
第二节 集体声誉与合谋型虚假认证的形成
一 模型的基本假设
二 合谋型虚假认证的生成条件
三 认证行业的集体声誉特性对合谋型虚假认证的强化
第三节 共享集体声誉的成员数量与虚假认证的强度
一 模型基本假设
二 认证市场的两阶段模型
三 共享集体声誉的成员数量对虚假认证强度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集体声誉下虚假认证治理的内部惩罚机制
第一节 集体内部惩罚机制的内涵及分类
一 集体内部惩罚机制的内涵
二 集体内部惩罚机制设计思路
三 内部惩罚的隐性契约机制
四 内部惩罚的显性契约机制
第二节 集体声誉下虚假认证治理的隐性契约惩罚机制
一 模型基本假设
二 均衡分析
三 隐性契约治理虚假认证的条件
第三节 模型的扩展:显性契约惩罚机制
一 显性契约惩罚机制设计
二 均衡分析
三 集体成员之间的重新谈判对惩罚机制有效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集体声誉下虚假认证治理的政府监管机制
第一节 政府监管机制概述
一 政府监管的内涵
二 罚款机制
三 浮动监管机制
第二节 罚款机制对集体声誉下虚假认证治理的有效性分析
一 模型基本假设
二 演化博弈的均衡分析
三 演化博弈结论
第三节 浮动监管对集体声誉下虚假认证治理的有效性分析
一 浮动监管的机制设计
二 均衡分析
第四节 行业准入制度对行业认证效率的改进
一 模型基本假设
二 自由进入的博弈分析
三 行业准入制度对认证行业的影响
第五节 集体声誉约束下认证产业政府监管最优水平分析
一 模型基本假设
二 动态博弈分析
三 最优监管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集体声誉下治理虚假认证的政策建议
一 总体思路
二 把握行业发展方向,引导其合理发展
三 加大行业监管力度
四 依托行业协会,建立第三方监管机制
五 通过确定连带责任,提高第三方认证的风险
六 优化认证行业市场结构
七 建立认证行业的反馈机制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1 认证管理办法
附录2 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管理办法
附录3 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分类
附录4 自愿性认证业务分类目录
附录5 中国认证机构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