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当代中国逻辑学研究:1949—2009

STUDIES OF LOGIC IN CONTEMPORARY CHINA(1949-2009)

纸书售价: 71.2 纸书定价:¥89.0 电子书售价: 35.6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传统逻辑与非形式逻辑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传统逻辑
一 传统形式逻辑东渐
二 以辩证法的名义:形式逻辑曾被取消科学地位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传统逻辑的一次大普及与大传播
一 苏联逻辑学教材对我国普及传统逻辑的影响
二 毛泽东对逻辑学的关注
第四节 50—60年代逻辑问题大讨论
一 政治和哲学背景
二 焦点问题
三 毛泽东的观点
四 实质和意义
第五节 现代化大潮中的传统逻辑
一 传统逻辑的第二次大传播、大普及
二 逻辑现代化:背景和含义
三 逻辑现代化:一个战略口号的提出
四 逻辑现代化:激烈的争论
第六节 逻辑通识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一 普通逻辑:一种“吸收论”的改革模式
二 逻辑导论:逻辑通识课的主流模式
三 关于若干传统逻辑问题的讨论
第七节 非形式逻辑的兴起及其对我国逻辑教学的影响
一 非形式逻辑的兴起及其背景
二 非形式逻辑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
第八节 法律逻辑
一 法律逻辑在我国的兴起
二 传统逻辑研究方法阶段
三 现代逻辑研究方法阶段
四 法理学研究方法阶段
五 “百花齐放”的非形式逻辑研究方法阶段
第二章 数理逻辑(含:理论计算机)
第一节 导论
一 数理逻辑传入中国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数理逻辑(1949—1966)
三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数理逻辑(1978—1996)
四 跨世纪的中国数理逻辑(1996—2009)
第二节 模型论
一 一阶模型论
二 其他逻辑的模型论
三 格值模型论
四 模型论在数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 可计算性与计算复杂性理论
一 递归论
二 计算复杂性理论
三 可计算分析
第四节 公理集合论
一 集合论系统及其分层
二 大基数、无穷组合性质、基数不变性
三 描述集合论
四 布尔值模型
第五节 形式化方法
第六节 自动推理
一 经典逻辑的自动推理
二 非经典逻辑的自动推理
第三章 哲学逻辑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模态逻辑
一 模态逻辑概述
二 狭义模态逻辑
三 认知逻辑
第三节 博弈逻辑
一 将博弈论方法应用于逻辑理论研究
二 运用逻辑理论为工具研究博弈论
第四节 多值逻辑
一 概述
二 函数完全性研究
三 中介逻辑
四 模糊逻辑
五 其他学者的多值逻辑研究
第五节 基于格蕴涵代数的格值逻辑
一 关于格蕴涵代数的研究
二 基于格蕴涵代数的格值逻辑系统研究
三 依据基于格蕴涵代数的格值逻辑系统的不确定性推理研究
四 依据基于格蕴涵代数的格值逻辑系统的归结自动推理研究
第六节 泛逻辑
一 泛逻辑产生的理论背景
二 泛逻辑学研究纲要和主要成果
第七节 其他哲学逻辑
一 弗协调逻辑
二 辩证逻辑
三 信念偏好逻辑
四 人工智能逻辑
五 条件句逻辑等
第四章 归纳逻辑(含决策论)
第一节 概述
一 中国归纳逻辑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二 归纳逻辑发展分期
三 归纳逻辑的发展脉络和主要问题
第二节 归纳合理性研究:归纳逻辑的主要哲学问题
一 休谟问题:归纳合理性问题研究
二 新的归纳之谜:古德曼悖论研究以及解决方案
三 概率解释的研究
四 非巴斯卡概率逻辑的哲学问题
第三节 经典概率逻辑研究
一 从传统归纳到现代归纳
二 主观贝叶斯主义理论的探讨
三 概率归纳逻辑形式化研究:“无限全称命题概率为0”问题的解决方案
四 概率逻辑形式化的问题与出路
第四节 非经典概率逻辑研究
一 引进和评价:柯恩非经典概率逻辑在中国的传播
二 批判与反思:对柯恩系统的改造
三 非经典逻辑与决策:对沙克尔非经典逻辑的关注
四 非经典概率逻辑的问题和出路
第五节 归纳与决策、博弈研究
一 归纳、决策与博弈:沿着主观贝叶斯主义的道路前进
二 决策与合理选择:归纳逻辑的应用
三 归纳逻辑在计算机、人工智能中的应用
四 归纳逻辑与认知模式推理
五 不确定推理与认知悖论研究
第五章 语言逻辑(含符号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形式语义学
一 蒙太格语法及相关问题
二 情境语义学、话语表现理论与动态语义
三 面向知识表示与推理的自然语言逻辑
第三节 语用的逻辑
一 言语交际的逻辑
二 蕴涵与预设
三 语用逻辑的形式化
四 隐喻理解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汉语的逻辑研究
一 描述性研究
二 形式化研究
第五节 作为语言逻辑元科学的符号学研究
一 符号学与语言逻辑
二 中国符号学思想研究
三 语言符号学和一般符号学研究
第六章 逻辑哲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逻辑观研究
一 形式逻辑与数理逻辑的关系研究
二 狭义逻辑观与广义逻辑观之辩
三 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研究
第三节 真理理论研究
一 真理与真理论
二 逻辑真理及其性质
三 逻辑是可修正的吗?
第四节 专名与通名理论研究
一 专名理论研究
二 通名理论研究
三 综合性研究
第五节 逻辑悖论研究
一 逻辑悖论的矛盾归属问题研究
二 悖论的定义与分类问题研究
三 狭义逻辑悖论研究
四 关于悖论的一般方法论研究
第六节 蕴涵研究
一 蕴涵的类型
二 实质蕴涵及其“怪论”
第七节 模态逻辑的哲学问题研究
一 可能世界的含义与本体论地位
二 本质主义
三 模态逻辑的合法性及其与哲学的关系
第八节 辩证逻辑研究
一 辩证逻辑研究的历史背景
二 “文化大革命”前辩证逻辑研究概况
三 新时期辩证逻辑研究的主要进路
第七章 逻辑史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国逻辑史
一 总论
二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国逻辑史研究
三 中国逻辑史学科建设(1978—1989)
四 中国逻辑史研究的深化与反思时期(1990—2009)
第三节 西方逻辑史
一 总论
二 西方形式逻辑史研究
三 西方逻辑史专题研究举要
第四节 汉传因明
一 当代因明(佛教逻辑)研究概况
二 因明与逻辑比较研究述要
第五节 藏传量论
一 总论
二 新的起点 不幸夭折(1949—1979)
三 走出低谷 臻于辉煌(1979—1999)
四 深入拓展 继往开来(1999—2009)
附录 台湾地区60年(1949—2009)逻辑学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60年来台湾学者所出版与逻辑学相关的专著
第三节 60年来台湾学者所出版与逻辑学相关的期刊论文
第四节 60年来台湾学者所出版与逻辑学相关的博硕士论文
第五节 60年来台湾学者所出版与逻辑学相关的翻译作品
第六节 60年来在台湾成立的与逻辑学相关的学术组织和学术会议、工作坊
第七节 结语
索引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