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宗教学通论

宗教学通论

纸书售价: 13.05 纸书定价:¥13.05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宗教学是一个新学科,在我国具有开创性和填补空白的意义。本书共分导言、宗教的本质及其表现、宗教的起源与发展、宗教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关系、社会主义与宗教等部分,全面地论述了关于宗教的各种问题,如宗教的本质、现象、分类、关系、起源、发展、演化、影响等等。同时介绍了我国学术界几十年来几乎一无所知的西方宗教学的内容和进展,并且批判地吸收了它们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些问题,如宗教体验等,在我国曾长期属于禁区,甚少有

全部显示∨

暂无简介

目录

导言
第一节 研究宗教学的意义
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
宗教学对于各种具体宗教的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宗教学应该为宗教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宗教学可以为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服务
对不同学术观点的尊重是新时代民主精神的体现
第二节 宗教学的性质和内容构成
宗教学与宗教观
麦克斯·缪勒与宗教学的独立
其他西方宗教学者论宗教学
岸本英夫论宗教学的内容
本书对宗教学的性质和内容构成问题的理解
宗教学要具体研究宗教构成的基本要素
宗教学要具体研究宗教的社会功能
宗教学要研究宗教史
宗教学包括宗教哲学
第三节 宗教学的理论和方法
宗教学研究中的信仰主义
宗教学研究中的客观主义
宗教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
宗教学不能排斥理论思维的指导
瓦哈的意见
田丸德善的意见
马克思主义可以为宗教学研究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不能用精神性因素去说明宗教的本质
只有在经济基础中才能找到宗教的本质
要从社会的发展去说明宗教的发展
要把神—人宗教关系还原为人—人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要认真借鉴西方宗教学的成果
第一编 宗教的本质及其表现
第一章 宗教的本质、要素和类型
第一节 宗教的本质
宗教本质论的多元化趋势
第一种意见:以神为中心来规定宗教的本质
第二种意见:把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作为宗教的基础和本质
第三种意见:以宗教的社会功能来规定宗教的本质
对上述三种意见的比较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
恩格斯对宗教的规定
第二节 宗教的基本要素
宗教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宗教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节 宗教的分类
宗教分类在宗教研究中的意义
地理学的分类
人种学—语言学的分类
进化论的分类
现象学的分类
本书采用的宗教分类及其原理
宗教要素的结构性分类
宗教发展的历史性分类
第二章 宗教的观念与思想
第一节 灵魂观
灵魂观念的涵义
灵魂观念的产生
灵魂观念的发展
关于灵魂不朽问题
柏拉图对灵魂不朽说的论证
狄德罗对灵魂单一性的批判
王充、范缜对灵魂不灭说的批判
西方无神论者对灵魂不灭说的批判
第二节 神灵观之一:神灵观念的性质
神是什么?
人性神格化的两种方式
人性神格化的社会基础
第三节 神灵观之二:神灵观念的主要类型
自然神
氏族神
职能神
高位神或至上神
绝对唯一神
第四节 神灵观之三:至上神与诸神的关系
单拜主神教
轮换主神教
泛神教
二元神教
第五节 神灵观之四:关于神的存在问题
超神论:神超越世界之上而存在
泛神论:神泛同于世界而存在
内在神论:神内含于世界之中而存在
第六节 神性观之一:天命观
宗教天命论的性质和意义
天命观念的基本形式
天命传达的方式
对宗教天命论的批判分析
第七节 神性观之二:神迹观
神迹的性质和意义
神迹的种类
各种宗教体系中的神迹
神迹是不可能有的
第三章 宗教的感情与体验
第一节 宗教经验及其种种表现
宗教经验的含义
宗教经验的存在
宗教经验的种种表现
第二节 宗教经验的原因和对象
关于宗教经验的对象的几种学说
宗教经验的神圣对象实质上是主观观念的对象化
第三节 获得宗教经验的方式
一是理论上的论证
二是道德的净化
三是药物的使用
四是宗教的修习
第四章 宗教的行为与活动
第一节 巫术
巫术的性质
巫术的起源
巫术的种类
巫术的功能
第二节 宗教禁忌
宗教禁忌的性质
宗教禁忌的起源
宗教禁忌的种类
宗教禁忌的功能
第三节 献祭与祈祷
献祭与祈祷的性质
献祭与祈祷的种类
献祭与祈祷的功能
第四节 宗教礼仪
宗教礼仪的性质和种类
宗教礼仪的产生
宗教礼仪的功能
第五章 宗教的组织与制度
第一节 宗教组织与宗教制度的性质
宗教必不可少的外部形式
宗教的组织与制度的宗教性质
宗教的组织与制度的社会性质
第二节 宗教组织、宗教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宗教的组织与制度的形成
宗教的组织与制度的发展
第三节 宗教组织、宗教制度的种类与作用
宗教的组织与制度的种类
宗教的组织与制度的社会作用
第二编 宗教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章 宗教的起源
第一节 各派宗教起源论
研究宗教起源问题的重要意义
自然神话论
实物崇拜说
万物有灵论
祖灵论或鬼魂论
图腾论
前万物有灵论
原始启示说
我们的看法
第二节 宗教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研究宗教起源的方法论问题
人类产生之初不可能有任何宗教观念
人类最早的宗教遗迹
第三节 宗教是氏族制的伴生物
宗教遗迹与氏族形成遗迹同期出现
氏族制社会是宗教产生的社会基础
第二章 原始社会的氏族宗教
第一节 氏族宗教的分期
第二节 早期母权制时期的氏族宗教及其主要形式
图腾崇拜
女始祖崇拜
第三节 晚期母权制时期的氏族宗教及其主要形式
女性祖先崇拜
女阴崇拜
鬼魂崇拜
巫师崇拜
精灵崇拜
魔力崇拜
第四节 父权制时期的氏族宗教及其主要形式
“且”(祖)崇拜和男性祖先崇拜
神灵崇拜和魔怪崇拜
第五节 部落联盟时期氏族宗教的演变
祖先神的等级分化
自然神灵的等级化
地域保护神崇拜
天神崇拜的出现
第六节 氏族宗教的特点
自发性
氏族性
制度性
地域性
功利性
第七节 氏族宗教的功能
对氏族制度的影响
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对伦理的影响
对文化习俗的影响
第三章 古代阶级社会的国家宗教
第一节 概说国家宗教
氏族宗教的国家化
国家宗教的特点
麦克斯·缪勒论有圣典的宗教
所谓有圣典的宗教实即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宗教
第二节 古代埃及宗教
古代埃及的社会和历史
神、神形和神性
灵魂观念与来世思想
巫术、占卜和宗教仪式
神庙、祭司和寺院经济
埃及宗教的演变及其与其他宗教的关系
第三节 古代巴比伦宗教
社会的发展和宗教的演变
神与神灵世界
神庙与祭司
礼拜与祭祀的仪式
巫术与占卜
神话与传说
第四节 古代印度宗教
早期吠陀时代的印度社会和吠陀教
吠陀宗教的神灵和神性
吠陀宗教中的神人关系
吠陀宗教的来世观念
吠陀宗教的神话世界观
佛教以前的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的历史分期
后期吠陀和梵书时代的婆罗门教
奥义书的宗教思想
经书时代的婆罗门教
印度教(新婆罗门教)的形成
印度教的神灵观
印度教的人生观和解脱道
第五节 古代伊朗宗教和琐罗亚斯德教
早期伊朗人的宗教信仰
琐罗亚斯德的宗教改革
琐罗亚斯德教的经典
善神与恶神的对立和斗争
关于救世主的信仰
善恶报应与来世生活
祭祀与礼仪
庙宇和祭司阶级
琐罗亚斯德教在历史上的发展
第六节 古代希伯来宗教和犹太教
亚伯拉罕时代:古代希伯来人的部落宗教
摩西时代:犹太教的创立
犹太教的发展与完成
第四章 世界宗教
第一节 概说世界宗教
世界宗教的特点
宗教世界化的宗教原因
宗教世界化的社会原因
第二节 佛教
佛教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
佛陀的创教活动及其基本教义
四圣谛和八正道
十二因缘
三法印
佛教教团——僧伽的形成
释迦牟尼的神格化
佛教的发展
佛教走向世界的原因
第三节 基督教
基督教产生的社会和思想背景
基督教的产生和早期基督教
基督教的转变与分裂
中世纪的基督教
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
近代和现代基督教
基督教走向世界的内因和外因
第四节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产生的社会背景
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创立
伊斯兰教的传播
近现代的伊斯兰教
第五章 中国历史上的宗教
第一节 夏商周三代宗教传统的形成与变迁
天帝崇拜
祖先崇拜
鬼神崇拜
圣贤崇拜
巫、祝、卜、史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宗教神权的动摇
天帝权威动摇,神权逐步下移
儒家的天命鬼神观念
墨子具有异端性质的天命鬼神观
老庄哲学对传统宗教的否定
阴阳五行说及神仙方术
第三节 秦汉时期封建国家宗法性宗教的建立
秦王朝的宗教信仰
西汉的五帝崇拜及太一神
《三礼》和传统祭祀的制度化、理论化
董仲舒与儒学的神学化
谶纬及各种迷信禁忌
《白虎通》与国家宗法性宗教的法典化
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产生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的对立与融合
佛教的兴盛与佛学的玄学化
道教的整顿与发展
儒释道三教之间的融合
第五节 隋唐时期佛道两教的隆盛及景教、伊斯兰教的传入
官方对三教的政策与三教合流的加强
佛教的主要宗派
道教的隆盛
景教与伊斯兰教的传入
第六节 宋元两代儒释道三教的会同与也里可温教、伊斯兰教的流行
汉地佛教的儒化与藏地佛教的兴起
道教的兴旺与其三教合一说
宋代理学的神学化倾向
也里可温教与伊斯兰教的流行
第七节 明清时期原有宗教的演化、民间宗教的活跃和基督教的第三次传入
国家宗法性宗教祭祀活动的完备及王学的禅宗化
佛教在内部与外部的融合倾向
《道藏》的重修与道教的衰落
民间宗教的活跃
基督教的传布与太平天国拜上帝会
伊斯兰教的中国化
第三编 宗教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第一章 宗教与道德
第一节 宗教与道德的起源
道德神启说剖析
启蒙思想家对道德源泉问题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论道德的产生及其源泉
第二节 宗教与道德的保证
道德的真正保证不是宗教,而是社会的人际关系
宗教“保证”道德的历史作用和消极影响
第三节 宗教道德的性质与意义
宗教道德的性质及其与世俗道德的区别
宗教道德的社会意义和阶级特性
宗教道德与人道主义
宗教道德与禁欲主义
第四节 宗教在历史上对道德的影响
原始社会中的宗教与道德
阶级社会中宗教对于道德的影响
我国历史上的宗教与道德
佛教与道德
基督教与道德
伊斯兰教与道德
第二章 宗教与政治
第一节 宗教与政治的起源
宗教与政治同源异流
宗教与政治密切相关
第二节 宗教与统治阶级
宗教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有形无形的国教统治
程度不同的政教合一
统治阶级对宗教的支持与打击
第三节 宗教与被统治阶级
人民起义的宗教外衣
异端运动的社会实质
宗教改革的政治内容
第三章 宗教与艺术
第一节 宗教与艺术的起源
艺术产生于社会生活
宗教与艺术的起源
第二节 宗教与艺术的发展
艺术发展的动因在于社会生活的发展
宗教在艺术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 宗教艺术
宗教艺术的审美价值
宗教艺术对于不信教者的审美价值
第四章 宗教与科学
第一节 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区别
科学的本质决定它必然摆脱宗教的束缚
宗教是对超自然对象的信仰与崇拜,科学不承认任何超自然的对象
科学的认识方法是经验与理性的结合,宗教的认识方法则是反经验反理性的信仰主义
科学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宗教则妨碍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宗教常阻碍社会的变革
第二节 自然科学的发展把上帝的影响从一个个领域中清除出去
古代希腊的自然哲学对万物有灵论神话世界观的冲击
哥白尼天文学说对于神学世界观的第一次反叛
近代实验科学的无神论意义
天体演化说与生物进化论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
第三节 宗教与科学的对立能调和吗?
没有专属于宗教而为科学所不可企及的超经验、超自然领域
科学的发展不断揭穿对它的神学歪曲
不能把资本主义社会应用科学造成的弊端归咎于科学
第四编 宗教与社会主义
第一章 宗教与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
第一节 无神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开端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科学,必然是彻底的无神论
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与宗教的幻想性
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及其与宗教的联系必须否定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对宗教的批判是他们走向科学社会主义的开端
第二节 宗教在阶级社会常被用作维护剥削制度的工具,而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是要推翻一切剥削制度
在阶级社会宗教是维护剥削制度的上层建筑
有没有革命的宗教?能否创造一种社会主义的宗教?
马、恩对克利盖“宗教共产主义”的批判
列宁对“造神论”的批判
列宁对高尔基的批评
第三节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将创造宗教自然消亡的社会条件
只有消灭颠倒的世界才能消除宗教存在的基础
只有消灭劳动异化,才能消除宗教异化
正确理解宗教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是正确处理宗教问题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社会主义时期宗教的根源和性质
第一节 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存在的根源
社会异己力量尚未完全消失
自然力量的异己性也并未完全消失
传统信仰的余音和外来宗教的影响
第二节 社会主义时期宗教的性质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宗教并不是随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产生而产生的
我国各种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演变
政治立场的变化在宗教思想上的表现
宗教神学世界观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宗教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有本质上的区别
不宜笼统地把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思想看成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第三章 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在宗教问题上的基本政策
第一节 恩格斯、列宁论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问题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政策
恩格斯对宗教问题上左倾路线的批评
恩格斯对宗教问题上右倾观点的批评
列宁论党对宗教问题的态度和政策
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政策
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根据
第二节 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主要内容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含义和实质
保护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
充分发挥爱国宗教组织和宗教界人士的积极作用
向人民群众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的教育
第四章 共产主义社会与宗教的自然消亡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宗教自然消亡的思想
关于宗教自然消亡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附录一 专名、术语、典故索引
附录二 神名、宗教人物索引
附录三 著者索引
附录四 宗教学研究参考书目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