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中国社会巨变和治理

Great Change and Social Governance in Contemporary China

纸书售价: 33.6 纸书定价:¥42.0 电子书售价: 16.8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全部显示∨

目录

导论 社会治理成为中国发展的重大任务
◇◇第一节 社会治理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中国进入社会发展新阶段
一 经济体制变革深刻改变了社会生活的组织方式
二 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变化对社会体制产生深刻影响
1.城乡结构的变化
2.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
3.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变化
三 经济增长支持因素的变化迫使我国转变发展方式
1.改革动力发生的变化
2.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的变化
3.经济增长主要拉动因素的变化
4.资源、能源和环境条件的变化
四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成长阶段
1.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进入中期加速的新成长阶段
2.人民生活进入大众消费的新成长阶段
3.国民教育进入大众教育的新成长阶段
4.社会保障进入构建全民安全网的新成长阶段
◇◇第三节 社会治理的重点领域
一 基本民生建设
二 一般社会事业建设
三 社会安全建设
◇◇第四节 社会治理的资源保障
一 财力资源是社会治理的物质保证
二 人力资源是社会治理的行动力量
三 组织资源是社会治理的整合基础和效力保障
◇◇第五节 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
一 社会参与合作机制
二 资源动员机制
三 需求响应机制
四 社会竞争和监督机制
◇◇第六节 社会治理的政策体系
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第一章 人口结构转型对社会治理的挑战
◇◇第一节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阶段和特点
一 人口转变前期的老龄人口缓慢增长阶段(1980—1995年)
二 人口转变中后期的老龄人口比例稳步增长阶段(1995—2015年)
三 人口转变后期的老龄人口快速增长阶段(2015—2050年)
四 后人口转变时期的老龄人口稳定阶段(2050—2100年)
◇◇第二节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和问题
一 老龄人口社会地位较低可能影响社会稳定
二 城乡分割和人口流动使得农村老人遭遇困境
三 人力资本不足限制了老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四 家庭功能弱化和社会养老保障机制不健全可能引发代际冲突
五 老龄产业和老龄服务业发展滞后,难以充分利用第二次人口红利
◇◇第三节 老龄社会的治理对策
一 改变旧有观念,树立老龄社会的战略思维
二 完善机构设置,注重社会政策的连续性
三 保护老人权益,强调经济公平和社会公正
四 积累人力资本,保障发展的可持续性
五 明晰养老权责,建立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
第二章 职业、阶层结构变迁与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第一节 职业阶层分析的文献回顾和数据说明
一 文献回顾与分析框架
1.职业分层与社会流动
2.市场转型与制度分割
二 数据来源及其说明
1.数据描述与说明
2.在业人口的变化
◇◇第二节 职业结构与变迁
一 职业结构的整体现状与变迁
二 职业结构的性别差异与变迁
三 职业结构的城乡差异与变迁
四 职业结构的地区差异与变迁
五 职业结构的年龄差异与变迁
◇◇第三节 社会阶层结构与变迁
一 农民阶层急剧减少,白领阶层迅速扩大
二 城市社会结构现代化,农村职业非农化比例提高
三 农民阶层向蓝领阶层流动的渠道通畅,越是年轻的一代流动率越高
◇◇第四节 职业和阶层结构变迁与社会治理
第三章 家庭结构变迁及其治理
◇◇第一节 中国家庭变迁的主要特征
一 家庭户小型化
1.家庭户与户规模的缩小
2.独生子女家庭与“失独家庭”
二 家庭核心化与独居家庭的增加
三 老年空巢化与空巢家庭的迅速增加
1.老年空巢家庭迅速增长
2.不同地区老年空巢家庭占比差异很大
四 家庭内部关系的平等化与不平等化
1.父权制的衰落与代际平等
2.“夫权制”的式微与夫妻平等
3.老年人家庭决策权的失落与新的代际不平等
◇◇第二节 家庭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失衡
1.人口出生性别比长期失衡
2.年龄越小的出生同期群,性别比失衡越严重
3.不同地区少儿人口性别比失衡程度不同
4.为什么出生性别比会如此迅速地攀升
5.婚龄差难以解决未来适婚人口中女性的短缺问题
二 单身未婚:“剩女”和“剩男”
1.初婚年龄的推迟与单身未婚
2.“剩男”主要分布在农村,“剩女”主要分布在城市
3.“剩女”少于“剩男”
三 人口流动与“一家多户”
1.从流动人口到“不流动”的常住人口
2.城市新移民与“一家两户”或“一家多户”
◇◇第三节 家庭问题的社会治理
新社会群体的崛起与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第四章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态度、行为及其社会治理意义
◇◇第一节 概念解析、文献回顾和数据说明
◇◇第二节 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消费和社会认同
一 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受教育水平、工作技能等基本特征
二 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特征
三 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地位认同
◇◇第三节 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压力和社会态度
一 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压力
二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冲突感知
三 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变化和预期
四 新生代农民工的安全感
◇◇第四节 经济地位、生活压力和社会态度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 研究发现对创新社会治理的启示和政策建议
第五章 新青年一代的崛起与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第一节 我国青年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一 青年独生子女化,总体规模接近峰值
二 高等教育普及化,80后青年获益最大
三 青年就业市场化,非公企业成为主渠道
四 婚恋观念发生变化,家庭形态和模式多元化
五 生活方式网络化,草根媒介融入生活
六 时尚消费年轻化,消费习惯与国际同步
七 公民意识显性化,新爱国主义理性崛起
◇◇第二节 青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青年群体分层明显,经济社会地位分化加大
二 制度壁垒仍然存在,新生代农民工难以融入
三 教育结构性问题突出,与就业需求存有矛盾
四 婚姻情感质量要求高,“80后”家庭稳定性下降
五 青年人口占比缩小,养老压力加大
六 互联网综合症泛滥,网络依赖引发种种问题
◇◇第三节 青年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 青年人口规模缩减,劳动力可能相对短缺
二 产业升级速度加快,青年就业创业亟待转型
三 家庭养老负担沉重,导致代际关系紧张
四 网络信息时代到来,独立思考能力有待提高
五 政治参与热情高涨,社会参与空间相对不足
◇◇第四节 促进青年发展,创新社会治理
一 增加青年的社会参与
二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三 化解青年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
四 着重解决社会公平和青年民生问题
五 合理引导青年人的政治参与热情
社会心态变化与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第六章 社会心态变化与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第一节 现阶段我国社会心态的特点
一 生活满意度
二心理健康
三 社会安全感
四 社会公平感
五社会支持
六 社会尊重与认同
七 社会信任
八 社会情绪
◇◇第二节 社会心态的变化态势和问题
一 多层次、高标准的民众需求挑战民生工作
二 社会不信任的扩大化成为社会矛盾的温床
三 阶层意识成为社会心态和社会行为的重心
四 社会群体分化导致群体冲突增加
五 社会负向情绪值得警惕
六 社会共识难以达成
◇◇第三节 社会心态与社会治理
一 民生工作要重视社会性需求
二 建立制度层面的社会信任机制
三 保障中低社会阶层的权益
四 消解负向情绪
五 建立共享价值观和社会共识
社会政策体系改革与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第七章 完善社会政策体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第一节 中国社会政策的发展阶段与特征
一 中国社会政策的发展阶段
1.中国福利体系的创建(1949年以后)
2.市场经济改革后社会福利体系遭遇破坏与调整(20世纪70年代以后)
3.社会福利体系的再结构(2003年以后)
二 我国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的三个宏观背景
1.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从封闭生产到经济全球化
3.从短缺经济到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第二节 中国社会政策取得的成就
一 社会保障(社会保险)体系
1.医疗保险体系
2.养老保险体系
3.工伤保险
4.失业保险
二 社会救助制度
三 社会服务制度
四 中国教育制度
五 中国医疗制度
六 中国住房制度
七 基本公共福利设施建设
◇◇第三节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面临的问题
一 社会福利制度的需求问题
1.教育福利需求问题
2.医疗福利需求问题
3.住房福利需求问题
4.社会服务需求问题
二 现有福利制度存在的问题
1.社会福利覆盖面低,资源分配不合理
2.已有的社会保险制度交叉与遗漏并存
3.各种社会保险之间跨城乡、跨地区不能转移衔接
◇◇第四节 中国社会政策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社会福利利润取向的误导
二 社会福利事业投入不足
三 社会政策处于缺失和弱势地位
四 社会福利政策制定缺少受众与民间的参与
◇◇第五节 完善社会政策体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战略选择
一 明确社会政策的战略地位
二 保障公民的基本社会权利
三 制定长远的宏观设计,完善制度的顶层设计
四 加大社会支出比例,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五 明确中央政府的主导责任
六 社会福利体系的一体化整合
七 社会福利体系应满足全体人民的最基本需要
八 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九 国家、社会、企业、社区、家庭等承担各自的责任
十 建立科学的社会福利政策决策和评估机制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Baidu
map